郭彩蘭,方劭瑋,李錦娣
(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 廣東 東莞 523900)
心力衰竭屬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種,致使患者出現心力衰竭的原因包括容量超負荷、心腔壓力增高、慢性心肌病損等,此病病死率與病發率均比較高[1]。當患者出現心力衰竭后,心臟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出現明顯下降,隨著病情逐漸加重,病情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越大。由于心力衰竭的特殊性,在治療過程中往往會根據患者病情給予患者相對應的護理干預,以確保最終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預后[2]。本研究中以2017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心力衰竭患者100例為研究觀察對象,以分析容量管理護理對此類患者預后與心臟功能指標產生的影響,為心力衰竭患者優質康復與預后等提供數據支持。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兩組容量K組和常規M組,每組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標準[3]。納入標準:患者自愿入組,均知情同意參與。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認知障礙、精神障礙患者排除;臨床資料不全者排除。容量K組男27例、女23例,患者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5.36±1.59)歲;常規M組男24例、女26例,患者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5.46±1.3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M組:(1)輔助檢查與心理干預。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熱情接待,將醫院情況介紹給患者,輔助患者完成心電圖等檢測,觀察患者面部表情變化,及時與患者溝通,幫助患者疏導出現的負性情緒。(2)藥物指導。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病情,對患者所用藥物行指導,將藥物使用禁忌、可能出現不良反應等告知患者,并在患者服藥后密切觀察患者反應。(3)生活干預。護理人員依據患者病情,指導患者飲食,囑咐患者飲食上以清淡為主,注意保證充足睡眠等。
容量K組:除上述常規M組護理干預外,增加容量管理,具體如下:(1)容量管理小組。患者入院后建立容量管理小組,管理小組成員包括醫師(工齡10年及以上)1名、護士長1名、護士3名,由護士長擔任管理小組長,根據醫生建議結合患者病情制定患者容量管理護理方案,并建立患者健康檔案,在患者檔案中記錄患者病情、護理方案、生活習慣等。(2)容量管理方案執行。待容量管理小組患者護理方案制定完畢后,小組護士嚴格按照護理方案執行,同時注重認知教育,將容量管理具體護理措施、護理干預意義等告知患者,爭取患者及家屬贊同,加深患者對容量管理的了解。護理人員每周組織患者及家屬容量管理教育會,在教育會上認真解答患者及家屬出現的疑問等。并在容量管理教育會中,將正確測量體重、心率的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屬。(3)自我容量管理干預。護理小組在患者出院前,對患者容量管理技能行指導,讓患者正確進行藥物使用記錄、體重變化記錄、飲食水量與鹽量攝入情況記錄,并將患者出院后護理注意事項告知患者。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利用微信、電話等隨訪方式,隨訪6個月患者自我容量管理情況,并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管理措施,解答患者疑問等。
容量K組、常規M組患者持續護理6個月后,對預后情況、心功能指標情況行觀察。預后情況從護理6個月后患者再入院情況行分析,再入院率=再入院患者數/病例數×100%。心功能指標情況從LVEF、6 min步行距離、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心率4項心臟功能指標水平行觀察。
以SPSS 24.0軟件對研究中產生數據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容量K組、常規M組護理前LVEF、6 min步行距離、NT-proBNP、心率指標水平差異不顯著,經過持續護理6個月后,容量K組LVEF、6 min步行距離高于常規M組,NT-proBNP水平低于常規M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及護理6個月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情況(± s)

表1 護理前及護理6個月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情況(± s)
注:*表示同組護理前及護理6月后比對有P<0.05。
6 min步行距離/m護理前 護理6月后 護理前 護理6月后容量K組 50 35.32±0.18 42.22±1.03*180.98±1.98230.33 ±2.36*組別 例數LVEF/%常規M組 50 35.28±0.22 37.31±1.42*180.75±2.13215.54 ±3.49*0.995 19.792 0.559 24.823 P 0.322 <0.001 0.577 <0.001 t心率/(次?min-1)護理前 護理6月后 護理前 護理6月后容量K組 50 2057.53±20.111325.33 ±20.36* 88.52±1.25 88.20±1.42常規M組 50 2057.62±20.131496.54 ±30.62* 87.98±1.60 87.85±1.81 t 0.022 32.924 1.881 1.076 P 0.982 <0.001 0.063 0.285組別 例數NT-proBNP/(pg?mL-1)
容量K組、常規M組持續護理6月后,容量K組再入院患者1例,再入院率2.00%;常規M組再入院患者8例,再入院率16.00%,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χ2=5.983,P<0.05)。
心力衰竭病發與患者心臟容量超負荷直接相關,故在此病治療過程中,通過容量管理護理,可以進一步提高患者心臟容量管理質量,降低容量超負荷對患者心臟功能產生的不良影響,有效改善患者心臟功能[4-5]。臨床上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同時會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干預,由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衰竭治療情況行觀察,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藥物,調整飲食、休息等,降低患者飲食不當、運動不當、休息不足等對心臟造成的壓力,進而起到輔助患者治療的目的。
本文研究中容量K組采用的容量管理護理干預措施,彌補傳統護理干預不足,在護理中專項化針對患者心臟容量管理進行護理,通過容量管理小組、容量管理方案執行、自我容量管理干預等措施,提高患者容量管理護理技能水平,有效輔助患者全程治療,促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6]。通過管理小組成立,可以凝聚護理力量,且結合患者病情,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確保容量管理質量;通過容量管理方案執行,便于強化患者對容量管理的認知,強化患者對容量管理的重視程度,改變患者意識,提高患者積極性,促使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升;通過自我容量管理干預可以將出院前與出院后聯系在一起,全面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效改善患者治療全程心臟功能等。研究中以我院收治100例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觀察主體,予以容量管理護理的容量K組予以常規護理的常規M組,護理6月后前者心功能指標情況、預后情況明顯更優(P<0.05)。
綜上所述,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常規護理干預與先容量管理護理干預措施相比,后者護理后,患者心臟功能指標恢復更為明顯,有效降低患者再入院率,對于促使患者早日康復,使得患者預后明顯改善,具有積極作用,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