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芳,羅 瑜
(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婦科 廣東 廣州 510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好發于育齡期女性的婦科常見疾病,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異位生長在內膜以外的部位,并因異位內膜的周期性出血和周圍組織的纖維化而形成結節,造成月經異常、痛經、不孕、性交痛等不良反應[1]。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運用,腹腔鏡下子宮內膜異位手術療效明顯,但因手術創面大、術后康復期長以及并發癥多且發生率高等因素影響,造成患者疾病負擔和心理負擔的加重,術后生活質量的大幅降低[2]。《子宮內膜異位癥長期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18年制定)中明確指出[3],子宮內膜異位癥需實施以藥物或手術治療為主導、重視患者健康教育和定期檢查的長期管理策略,重點強調了對患者實施有效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臨床針對子宮異位內膜癥的患者主要進行常規性的普適化健康教育,缺乏針對性的個性化宣教,使得宣教效果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本研究針對常規健康教育的弊端,對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患者實施基于個體化和普適化的雙軌健康教育,取得較好的宣教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我院婦科收治的65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1)入院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癥,且已經病理診斷確診;(2)治療方式均為腹腔鏡下手術治療;(3)精神、言語以及溝通能力正常;(4)臨床病例資料完整且清晰。排除標準:(1)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者;(2)腹腔鏡手術失敗轉開腹手術或其他的患者;(3)有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者。根據健康教育模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33例)。對照組年齡23~56歲,平均年齡(40.72±8.51)歲;婚姻狀況:已婚26例;未婚或離異等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或中專13例;大專及以上12例;觀察組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39.27±7.29)歲;婚姻狀況:已婚26例;未婚或離異等7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或中專12例;大專及以上1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健康教育和常規隨訪,向患者派發紙質版宣教資料,并面對面向患者宣教術后注意事項、術后飲食調理以及生活起居等疾病基本知識;電話隨訪時再次進行常規內容宣教,并解決患者提出的問題。
1.2.2 觀察組 實施基于個體化和普適化的雙軌健康教育。(1)普適化軌道:①將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相關知識系統性的進行完善和整理歸納,并處理為圖文紙質版宣教資料和短視頻宣教資料;②派發紙質版宣教資料,并進行面對面宣教,宣教時要注意條理性,突出重點,并追蹤宣教效果;③創建微信群,將患者加入該群內,每周定期進行短視頻、圖文等知識推送;且鼓勵患者在群內積極分享術后康復歷程、心理等,針對群內提出的共性問題,及時聯系專業人員解決。(2)個體化軌道:①建立個人電子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的個人信息資料;②評估患者的心理、性格、術后生理狀態、家庭支持等獨特性特征,明確影響患者術后康復的主要因素和患者當前階段的主要護理需求,與其一起制定個體化康復計劃;③按照計劃設定每周小目標和每月大目標等,按時通過微信發送給患者,并讓家屬協助且督促完成,及時反饋完成情況。針對反饋的情況,組織患者和家屬共同討論,肯定并表揚患者的努力和成效,分析和改進尚需要改進的地方;④出院前為患者提供一次封閉式的一對一宣教活動,明確患者每個技能和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進行現場指導;出院后按時電話或微信隨訪,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服務。
干預1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和生活質量。(1)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從術后飲食、用藥、注意事項、并發癥的防護以及心理自我調節5個方面進行評分,共10個選項,每個選項從未掌握到完全掌握評分1~5分,總分10~50分,分值越高則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越好。(2)生活質量:運用楊芝祐等[4]研制的中文版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EHP-5)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核心問卷(5個選項)以及模塊問卷(6個選項)2個維度,涵蓋疼痛、情緒、治療、自我形象、社會支持、性生活以及生育等方面,核心問卷每個選項評分1~5分,模塊問卷每個選項評分0~5分,總分5~55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低。
將數據資料錄入SPSS 21.0軟件中行統計學分析,疾病知識掌握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為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知識掌握和生活質量的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知識掌握和生活質量的比較(± s,分)
生活質量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3 15.97±4.0340.42 ±4.2243.27 ±6.5625.18 ±5.54對照組 32 15.09±3.0527.81 ±6.3645.06 ±5.3634.47 ±5.85 t 0.984 9.450 1.202 6.570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疾病知識掌握
子宮內膜異位癥雖然是一種良性病變,但因異位的內膜細胞具有增生、浸潤、轉移以及易復發等惡性特征,對患者的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和諧等造成嚴重損害。據調查數據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病率約為10%~15%,其中約20%~30%的患者伴隨有生育能力下降,約40%~60%的患者合并有慢性盆腔痛或中重度痛經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5]。腹腔鏡下卵巢病損切除術是目前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手術治療手段,雖然手術效果明顯,但術后康復期較長,術后康復效果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和康復治療的依從性等密切相關。王少晶和陳鈺儀[6]研究顯示,65.8%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根本不了解,28.3%的患者了解一部分,只有僅僅5.8%的患者非常了解,且100%的患者都認為十分有必要對其進行健康教育,表明了有效的健康教育對患者疾病預后的重要性。
在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康復過程中,患者的康復需求、健康行為等均存在個性化和共性化的特點,而針對不同問題實施不同方案的健康宣教,可將宣教效果最大化。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和生活質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個體化和普適化的雙軌健康教育能明顯提高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疾病康復。常規的普適化健康教育是屬于無差別的所有知識全覆蓋的宣教模式,對于患者提出的個體化問題只能憑借專業水平臨時解決,問題往往難以深入有效解決,同時又影響普適化宣教知識的有效接收,最終導致宣教效果欠佳[7]。而基于個體化和普適化的雙軌健康教育模式是在充分評估患者個體化差異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的個體化問題和普適化問題分別進行針對性的有計劃性的健康宣教。普適化宣教模式將疾病知識系統歸納總結,通過面對面和微信宣教兩種方式將其系統性的、整體性的傳輸給患者,既滿足了患者的基本疾病需求,又節省了人力資源和醫療資源。個體化宣教模式則從評估到制定計劃、階段性目標完成以及效果反饋等,都充分考慮患者個體化需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提高患者治療的配合度以及健康宣教的依從性,促進患者掌握疾病知識和形成健康行為。
綜上所述,對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患者實施基于個體化和普適化的雙軌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水平,促進患者主動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改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