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蘊琦,陳永華(通訊作者),楊東梅,梁捷恒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七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廣東 佛山 528247)
患者,女,46歲。因“反復咳嗽、咳痰15年,咳褐色血痰半年”入院。15年前患者無誘因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多于春冬季節出現,痰中偶有“沙粒樣”固體(圖1),15年來上述癥狀反復,多次于外院檢查,行支氣管鏡檢查未見異常。半年前受涼后開始出現咳少量褐色血痰,伴腥臭味,以晨起明顯,無膿痰,未規律診治。半年來未見好轉。既往否認肺結核病史。體查:生命體征正常。咽部無充血,扁桃體無腫大。無胸廓畸形,雙肺呼吸音粗,無干濕啰音。實驗室檢查:血尿便常規、降鈣素原、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四項、總IgE、血管炎五項、腫瘤三項、風濕免疫學指標未見異常,痰培養1次及抗酸染色涂片6次、柯薩奇、呼吸道合胞、腺病毒、肺炎衣原體、支原體、軍團菌抗體均陰性。胸部CT(圖2及圖3,設備:16排電子螺旋CT,品牌:GE,型號:BrightSpeed Elite Select):右肺中葉見支氣管擴張伴感染,其內見點狀高密度鈣化影,肺門、縱隔未見異常淋巴結。電子支氣管鏡(設備:賓得EB-1570K)檢查于右肺中葉外側段行支氣管肺泡灌洗及支氣管黏膜活檢,灌洗液見沙粒樣沉淀物(圖4、圖5)。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抗酸染色及Xpert陰性。病理提示支氣管黏膜慢性炎癥(圖6),鏡下見部分吞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圖7)。診斷:(1)支氣管結石病(2)支氣管擴張伴感染。經過抗感染、對癥治療,患者病情好轉后出院,復查胸部CT未見高密度鈣化影。

圖1 痰中有“沙粒樣”固體

圖2 胸部CT-1

圖3 胸部CT-2

圖4 肺泡灌洗液見沙粒樣沉淀物

圖5 支氣管鏡檢

圖6 肺泡灌洗液抗酸染色

圖7 吞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
支氣管結石病又稱肺咯石癥,是指支氣管管腔或管壁的鈣化或骨化。支氣管結石臨床較少見,國外文獻有報道支氣管結石癥占呼吸系統疾病的0.1%~0.2%[1]。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無性別差異,右側支氣管較為常見[2]。一般認為大多數支氣管結石是在感染基礎上形成,肺結核是國內支氣管結石常見病因[3-4]。也可由組織胞漿菌、真菌、異物、塵肺和慢性化膿性炎癥等因素有關[5]。支氣管結石發病機制與以下因素有關:(1)鈣化的支氣管軟骨與支氣管分離;(2)支氣管周圍鈣化的淋巴結由于各種原因壓迫支氣管。隨著心跳和呼吸運動的壓迫、摩擦、侵蝕和埋伏,鈣化的淋巴結最終通過支氣管壁進入支氣管腔形成結石;(3)支氣管腔內異物、粉塵、血塊或炎癥分泌物作為核心而逐步成為結石[6-8]。
本病例患者具備典型臨床表現。胸部HRCT顯示病變清晰,組織分辨率高,可見結石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可見鈣化密度。有的邊緣比較完整,有的鈣化不均勻,邊緣不規則。同時能直接顯示結石與支氣管腔的關系。還可觀察支氣管狹窄程度及繼發性肺炎、支氣管擴張、肺不張等,支氣管鏡檢查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檢查手段。支氣管鏡下觀察支氣管腔內結石具有診斷價值。同時了解結石與支氣管壁的關系,對支氣管結石的治療有重要價值,但支氣管鏡檢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部分結石突入管腔并被肉芽組織包裹,則無法與腫瘤鑒別,或結石位于支氣管遠端,無法直接在支氣管鏡下看到。因此支氣管結石的診斷需結合臨床癥狀、肺部影像學及支氣管鏡檢查。臨床治療應依據結石大小、數量、癥狀及并發癥綜合評估。支氣管結石早期、結石無嚴重并發癥可行支氣管鏡取石術,目前我國支氣管鏡取結成功率可達89%[9]。對于結石遠端肺組織嚴重破壞、大咯血、支氣管食管或胸膜瘺、診斷不明或非手術治療失敗者可行外科手術治療。根據支氣管結石位置和大小,外科手術可分為肺段、肺葉和部分肺切除術[10-11]。3個提示預后較好的因素:(1)柱型支氣管擴張;(2)無炎癥;(3)患病組織完全切除[12]。
本病例患者有遷延性咳嗽、痰中帶血及咯出石頭癥狀。胸部CT見右肺中葉見點狀高密度鈣化影。結石類型為腔內游離性結石。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液見沙粒樣沉淀物。綜上分析,本病例診斷支氣管結石病明確。患者否認肺結核病史,且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液抗酸染色及Xpert陰性,結合胸部影像學,均不支持肺結核診斷。本例患者結石形成原因考慮為支氣管擴張基礎上氣管腔內血塊或炎癥分泌物作為核心而逐步成為結石有關。患者經支氣管鏡治療后復查胸部CT見右中葉鈣化灶消失。本例患者治療后仍需定期復查,觀察結石是否出現復發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