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美,代玉平
(遵義市紅花崗區人民醫院 貴州 遵義 563000)
玫瑰痤瘡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主要累及部位為面部,是一種慢性炎癥,臨床表現以面中部突出區域或眼瞼的紅斑、丘疹、膿皰、毛細血管擴張為主要表現。歐美國家發病常見,其發病率為1%~20%[1],在我國此病發病較常見,但目前尚無具體的發病率報道。目前,臨床上對于其發病機制及發病原因并不明確,許多觀點認為內源性因素如皮膚屏障功能破壞、血管神經失調、免疫失衡及外在性因素如紫外線、酒精、毛囊螨蟲感染等有關系。目前有部分研究認為人體感染幽門螺桿菌與玫瑰痤瘡的發病有關系,為探討兩者之間的聯系,我們進行了此項研究,同時為玫瑰痤瘡的發病病因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收集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皮膚科進行診治的玫瑰痤瘡患者共22例,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9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4.4歲,本研究在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下進行,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所有收集的患者,符合《中國玫瑰痤瘡診療專家共識》[2],所有患者在6個月內無面部過敏性皮炎病史,同時未服用過任何抗生素及質子泵抑制劑,患者均自愿參與此項研究。
人IFN-γ、IL-10、IL-18酶聯免疫吸附試劑(ELISA)檢測試劑盒(深圳欣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呼吸卡YH04系列幽門螺桿菌檢測儀專用耗材(安徽養和醫療器械設備有限公司)。
對確診玫瑰痤瘡患者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所有患者均為早晨空腹3 h后進行測定,患者用水吞服C14尿素膠囊后,靜坐15 min,從封袋中取出呼吸卡,患者從呼氣口往卡內呼氣約2~5 min,當卡上指示片顏色由藍色變成白色時完成采樣,將采好的呼吸卡插入幽門螺桿菌檢測儀(安徽養和醫療YH04系列幽門螺桿菌檢測儀)中進行自動檢測,顯示并打印結果;對所有收集的玫瑰痤瘡患者抽取5 mL靜脈血置于EDTA抗凝管中,離心速度是3 000 r/min,時間為5 min,吸取上清血漿,放置在-80℃的環境中保存,待測FIN-γ、IL-10、IL-18的濃度,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檢測,具體操作步驟:從已平至室溫的密封中取出試驗所需板條,未用的條和干燥劑請放回鋁箔袋內壓實自封條,密封口袋,放回4℃;空白孔加標準品&標本通用稀釋液,其余相應孔中加標本或不同濃度標準品(100μL/孔),用封板膠紙封住反應孔,37℃孵育箱孵育90 min;提前20 min準備生物素化抗體工作液;洗板5次;空白孔加生物素化抗體稀釋液,其余孔加入生物素化抗體工作液(100μL/孔)。用新封板膠紙封住反應孔,37℃孵箱孵育60 min;提前20 min準備酶結合物工作液。避光室溫(22~25℃)放置;洗板5次;空白孔加酶結合物稀釋液,其余孔加入酶結合物工作液(100μL/孔)。用新封板膠紙封住反應孔,37℃孵箱,避光孵育30 min;打開酶標儀電源,預熱儀器,設置好檢測程序;洗板5次;加入顯色底物(TMB)100μL/孔,避光37℃孵箱,避光孵育15 min;加入反應終止液100μL/孔,混勻后即刻測量OD450值(3 min內)。在儀器保存讀數結果并打印一份紙質結果,根據OD值計算樣本含量。
玫瑰痤瘡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和未感染者及細胞因子水平分析:
2.1 22例玫瑰痤瘡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9例,未感染者13例;其中感染者中女性患者7例,男性患者2例。
2.2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玫瑰痤瘡患者IFN-γ和IL-18水平比未感染者高,IL-10的水平在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的玫瑰痤瘡患者中無差異,見表1。
表1 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和陰性患者的IFN-γ、IL-10、IL-18檢測水平的比較(± s)

表1 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和陰性患者的IFN-γ、IL-10、IL-18檢測水平的比較(± s)
組別 HP陽性(n=9)HP陰性(n=13) P IFN-γ 0.0705±0.0145 0.551±0.088 <0.05 IL-10 0.059±0.0159 0.0568±0.0088 >0.05 IL-18 0.0998±0.0095 0.110±0.0133 <0.05
玫瑰痤瘡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科疾病,是一種慢性炎癥,主要累及的部位是面部。此種疾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丘疹、毛細血管擴張、面部干燥易脫屑、膿皰、持久性或者短暫性的紅斑。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分為4種類型:Ⅰ型,紅斑毛細血管擴張型;Ⅱ型,丘疹膿皰型;Ⅲ型,鼻贅型;Ⅳ型,眼型。常常引起患者的面部損容,出現灼痛、緊繃或瘙癢等癥狀,且持續長不宜緩解,易導致患者心理上的不良改變。目前該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與遺傳因素,紫外線的誘發因素、微生物菌群如毛囊蠕形螨、表皮葡萄球菌、HP的感染因素、先天性的免疫因素、神經血管功能失調以及后天性獲得性免疫,表面屏障功能等有關系。其中,微生物感染中有學者認為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我國HP感染的概率較高,在2002年—2004年進行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中,對19個省市自治區的人群,共計26 341名進行調查發現,我國的HP感染感染率已經超過56%[3]。一些學者發現部分玫瑰痤瘡患者合并有胃腸功能的紊亂,同時檢測出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S. Zandi等[4]醫生對幽門螺旋桿菌與玫瑰痤瘡的研究中發現有82.6%的玫瑰痤瘡患者感染HP, Rebora等醫生研究也發現84%的玫瑰痤瘡患者胃的組織病理學發現HP感染[5]。幽門螺桿菌定植在胃黏膜,能夠引起炎癥反應,機制是通過釋放各種宿主依賴的細胞毒性和細菌性物質。Szlachcic[6]對60例并發玫瑰痤瘡患者和僅有腸道癥狀的患者進行HP檢測,發現前者HP的存在率高于后者,在進行了清除HP治療后,患者的玫瑰痤瘡癥狀明顯好轉。
我們此次對22例玫瑰痤瘡患者進行HP檢測,發現合并有HP感染的9例,未感染的有13例,所有HP陽性的患者IFNγ水平均增高。HP感染后可刺激體內的免疫應答系統,誘發全身炎癥反應,刺激IL-18水平增高,IL-18是一種很強的炎癥刺激因子,可誘導外周血中IFN-γ水平提高。IFN-γ可以作為一種免疫刺激因子,會引起TNF-α、IL-12及IL-2等細胞因子上調,通過抑制CD4+Th2細胞的增殖而抑制其分泌IL-10、IL-4等激活B細胞的細胞因子[7],誘導以Th1介導為主的免疫反應。我們對22例患者進行IL-10的水平檢測,未發現HP陽性患者比陰性患者升高,兩者統計無差別,證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后引起Th1/Th2失衡,抑制了Th2細胞介導的免疫調節和抗炎作用。在多數的研究報道中提示HP感染主要引發Th1為主的免疫應答[8]。幽門螺桿菌感染后引起IL-18、IFN-γ水平的高表達加強了Th1為主的細胞免疫,可導致玫瑰痤瘡患者持續發病,說明HP感染與玫瑰痤瘡的發病有正相關關系。
通過此項研究提示HP感染可促進玫瑰痤瘡的發病,但是否會導致玫瑰痤瘡反復病情加重,我們未進行深一步的研究,清除HP治療后是否會緩解玫瑰痤瘡患者的病情,有待我們下一步對此進行研究。我們此項研究沒有與正常人群作研究比較,故而有一定的缺陷。玫瑰痤瘡發病復雜,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此病的方法,希望此次研究為玫瑰痤瘡的發病及治療提供一些依據。但本次觀察例數較少,難說明問題,還需加大樣本量進行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