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建林,田蕊蕊,武余林
(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 山西 晉中 030800)
睫狀體平坦部的玻璃體切割術最早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微創玻璃體手術不斷發展以及創新下[1],玻璃體切割術逐漸應用于玻璃體視網膜疾病治療,且已經成為當前治療眼部疾病的一種主要術式。作為玻璃體切割術后最為多見的一種并發癥,在玻璃體切割術后的白內障,因具有玻璃體殘缺以及眼部構造的變化,導致白內障手術存在風險性[2]。因此本文針對上述情況,進一步分析玻璃體切割術后白內障手術的效果。
選擇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玻璃體切割術后白內障手術患者共計68例(68眼)。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研究組(n=42)和對照組(n=26)。
研究組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齡區間46~82歲;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齡區間43~85歲。兩組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選標準:經過臨床確診為玻璃體切割術后的白內障。排除標準:遺傳、外傷等導致的白內障。
本次所有患者均在手術前散瞳處理。
對照組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聯合人工晶體植入:麻醉滿意后,采用聚維碘酮和復方氯化鈉溶液沖洗結膜囊,于角膜緣做3.2 mm三平面透明角膜切口,前房內注入適量粘彈劑,于3:00位置角膜緣內作一輔助切口,在5.5~6.0 mm左右區間進行進行連續、居中、環形撕囊,水分層和水分離,應用超聲乳化吸出晶狀體核及皮質,后囊膜進行拋光,前房及囊袋內注入適量粘彈劑,將人工晶體植入囊袋內,定位鉤調整人工晶體至正位,吸除殘留粘彈劑,水密切口[3],結膜囊內涂抗生素眼膏,予以敷料包扎。
研究組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聯合人工晶體植入及硅油取出術:2%利多卡因注射液、羅哌卡因注射液1:1等量混合液球后麻醉,白內障超聲乳化吸出+人工晶體植入方法同對照組,行硅油取出術:顳下方角膜緣后3.5 mm放置灌注,于鼻上或顳上剪開球結膜,角膜緣后3.5 mm 20 G穿刺刀穿刺玻璃體腔,抽吸玻璃體腔硅油,查看眼底,視網膜在位,縫合上方鞏膜切口、結膜切口,指測眼壓Tn,拔出灌注,縫合顳下方穿刺口,結膜囊內涂抗生素眼膏,予以敷料包扎。
統計術中表現、臨床并發癥發生率。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應用Excel SPSS 17.0軟件處理,其中對于符合正態分布計量數據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中,超聲乳化吸除術成功,抽取皮質的過程中2例(7.69%)前房深度波動,前房異常加深、虹膜晶體隔位置后移6例(23.08%)、2例(7.69%)出現術中后囊破損,后囊破損睫狀溝植入人工晶體。研究組未發生后囊破損(0.00%),對照組發生2例(7.69%),組間不具有差異性(χ2=1.6508,P=0.1988)。
68例患者中,共計5例(7.35%)發生瞳孔縮小情況,同時還出現3例后囊膜渾濁鈣化,手術中未出現懸韌帶斷裂/后囊破損導致晶體核墜入玻璃體腔內的情況。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不具有差異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1)懸韌帶受損:作為連接晶狀體赤道以及睫狀體的纖維結構,晶狀體懸韌帶具有保持晶狀體位置,同時對晶狀體前表面彎曲具有調控的作用。在懸韌帶結構中,少數的纖維構造和玻璃體前界膜處于接觸的特征,在PPV進行中,上述描述的部分會產生一定的損害[4]。(2)瞳孔不易散開:PPV進行中,眼部受到手術的刺激,導致前列腺素引發合成以及釋放的現象,引發瞳孔問題。(3)前房加深:PPV手術后,液體替代玻璃體,導致晶狀體失去支撐力,同時玻璃體腔的液體存在一定的流動特征。白內障手術應用中,灌注液容易通過異常受損的懸韌帶,在前房、玻璃體腔之間流動,從而引發虹膜—晶狀體隔前后移動,以此前房發生波動、后囊膜波動。相關文獻證實,對于PPV手術患者,僅僅在中周部區域進行PPV,在白內障手術進行中,前房異常波動的情況也就更為顯著。
目前白內障成為玻璃體切割術后最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玻璃體切割術后,白內障發生率高達80.00%以上[5],特別是對于PPV手術中植入硅油的患者來說,術后白內障概率可以說100.00%。即便是將硅油取出,白內障依然可以發展。當前,白內障形成機理不具有確定性,分析這一因素可能是因為:(1)在手術中玻璃頭對晶體后囊接觸,造成了機械性的傷害,導致晶狀體渾濁;(2)前段玻璃體核晶體后囊出現緊密連接的特征,因此PPV進行中,晶體后囊膜通透性呈現增大的特征,導致手術中、手術后玻璃體腔內填充物,更容易通過后囊膜滲透入晶狀體中,造成晶體渾濁率提升。PPV手術完成后,氣體以及硅油替代了玻璃體成分,從而讓晶狀體本身的環境產生變化,造成晶體營養代謝進程延緩,從而晶體上皮細胞變性以及纖維化生,加速白內障進展。(3)PPV進行中,玻璃體腔內的成分變化以及持續性的灌注,造成晶體蛋白出現氧化。(4)手術進行中,顯微鏡以及眼內的光導纖維照明系統存在光毒性反應,從而晶體蛋白出現過氧化,晶體渾濁率提高。
通過本文數據證實,對照組中,超聲乳化吸除術成功,抽取皮質的過程中2例(7.69%)前房深度波動,前房異常加深、虹膜晶體隔位置后移6例(23.08%)、2例(7.69%)出現術中后囊破損,后囊破損睫狀溝植入人工晶體。研究組未發生后囊破損(0.00%),對照組發生2例(7.69%),組間不具有差異性(χ2=1.6508,P=0.1988)。兩組患者中,共計5例(7.35%)發生瞳孔縮小情況,同時還出現3例后囊膜渾濁鈣化(均發生于研究組),手術中未出現懸韌帶斷裂/后囊破損導致晶體核墜入玻璃體腔內的情況。
臨床對于PPV手術后患者,對于白內障手術前判定困難的疾病,細致的手術前檢查及評估十分關鍵。首先對于全身以及眼部疾病患者,需要在手術前對裸眼視力情況以及最佳矯正視力進行記錄。
在手術進行中,建議做居中、正圓形以及大小適度的連續環形撕囊,撕囊直徑保持在6.0 mm左右,手術后囊袋收縮以及后發白內障的概率將呈現一定比率的降低。所以PPV手術后白內障手術應對這一因素進行考慮,從而最大程度降低懸韌帶損傷。
綜合以上結論,玻璃體切割術后白內障手術難度以及風險率均有所提升,因此在手術前應細致記錄患者的術眼情況,從而進行準確的評定,同時根據患者的特點,制定科學的手術方式。且兩種手術效果無顯著差異,因此在手術中針對可能出現的風險率進行科學的應對,從而達到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手術安全的有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