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榮,周宏蓮,黃 強,鄭仕興,劉麗娟(通訊作者)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超聲科 廣東 湛江 524001)
肝癌是一種患病率、致死率較高的惡性腫瘤疾病,臨床治愈率較低,且早期肝癌的疾病特點為疾病進展快、病死率高等[1]。感染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大量飲酒、HBV與HCV病毒感染、黃曲霉素侵入機體、生活或工作環境惡劣等。由于肝癌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因此在臨床確診時大多發展為中后期,導致患者喪失最佳治療時機[2]。中后期感染患者主要由肝區明顯疼痛、日漸消瘦、胃納減退及腹脹等癥狀表現。現階段臨床上針對肝癌患者以影像學檢查與肝癌血清標志物檢測為病情檢查與診斷的主要手段。其中,超聲造影、CT及MRI在肝癌診斷中的診斷價值及診斷效能存在顯著差異[3]。特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就診收治的160例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手術病理為標準,探討超聲造影、CT及MRI的診斷價值及診斷效能。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就診收治的160例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年齡29~81歲,平均年齡(55.39±4.12)歲,男性138例、女性22例。腫瘤類型:局塊型86例,結節型74例;病灶180個,病灶直徑測算均值為(7.42±1.96)cm;腫瘤位置:肝左葉84例,肝右葉76例;納入標準:(1)因肝區疼痛、腹脹、消瘦、渾身乏力、食欲下降和嚴重胃腸道反應等原因就診;(2)經病理學檢查確診,均屬于原發性肝癌患者;(3)對研究方法、過程及目的清晰了解,患者同意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其他肝臟疾病或惡性腫瘤疾病者;(2)為繼發性肝癌者或精神異常者;(3)對相關檢查無法積極配合者;(4)臨床病例未能完整保留或影像學資料缺乏準確性者。
所有患者均進行超聲造影、CT及MRI檢查。(1)超聲造影檢查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儀器型號:意大利百勝MyLabTwice)作為檢查儀器,將探頭頻率參數設置為3.0~5.0 HMz,機械指數按照0.04~0.08進行設定,并采取PM/PI軟件進行成像造影檢查。在對患者造影前需使用常規超聲對患者的肝臟部位進行掃查,明確肝癌患者的病灶位置、具體大小、數目及回聲表現等特點。用5 mL 0.9%氯化鈉溶液配聲諾維造影劑進行溶解處理,將超聲診斷儀調整至病灶最清晰的切面進行觀察,充分振蕩造影劑溶液后予以患者肘靜脈注射造影劑,劑量:2.4 mL/次。將PM/PI成像造影軟件及時代開,在造影時,將彩超儀器的探頭做好妥善固定,注意觀察病灶不同時相的連續灌注及回聲強度變化情況,一般控制在5~6 min,將造影過程具體劃分為動脈期、門脈期、延遲期分別指造影劑注射后10~30 S、31~120 s、121~360 s等不同時期。由2名經驗豐富的超聲診斷醫師共同參與分析圖像,以影像學的診斷標準為依據,做出準確診斷。(2)CT掃描時,囑患者多飲水,0.5 h后對患者進行檢查掃描,采用64排螺旋CT作為檢查儀器,CT儀的掃描時:周期參數按照0.8 s,250~300 mA進行設定;矩陣參數按照512×512進行設定,掃描參數按照120~140 kV進行設定,層厚參數按照3 m進行設定,對上腹部全肝臟進行掃描。采用多層螺旋CT對門靜脈、動脈、臟器實質等相關內容進行掃描,可使疾病有效檢出,并對病灶做出準確定性,促使肝血管及其與病灶的關系均得清晰顯示。(3)MRI掃描。采用超導磁共振機(儀器型號:1.5T GE及菲利普)作為檢查儀器,參數設定為1.5T,在禁食4~6 h后展開檢查。體部及腹部相控陣列線圈均配套,指導并輔助患者取仰臥位,并使其將雙手于身體兩側進行放置,操作者以冠狀位、矢狀位及軸位不同方向,AE序列的T1W、T2W的橫斷位像,層厚參數按照3.0~5.0 mm/10 mm進行設定,視野參數按照40 cm×30 cm進行設定。提醒患者在掃描時注意屏住呼吸,從膈頂到右腎下極進行平掃。
依據病理診斷結果,觀測并對比超聲造影、CT及MRI對肝癌的陽性檢出率。
經由SPSS 22.0對相關數據施以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160例患者中,三種檢出陽性者經病理診斷核實,CT診斷結果顯示,陽性檢出120例,檢出率為75.00%;MRI診斷結果顯示,陽性檢出136例,檢出率為85.00%;超聲造影診斷結果顯示,陽性檢出158例,檢出率為98.75%。同比CT、MRI診斷,超聲造影檢查技術用于肝癌診斷中的有效檢出率顯然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式對肝癌的診斷結果對比
肝癌是一種高發性惡性腫瘤疾病,目前對其發病機制尚無統一定論,認為主要是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飲水源污染等相關因素有關。肝癌可具體劃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前者主要于肝臟上皮或間葉組織部位發生病變,嚴重危及患者的健康安全[4]。后者主要是由于肝臟被全身多器官惡性腫瘤侵犯所致引發疾病,相對少見。肝癌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命質量,并且會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往往會給患者及其家庭的負擔加重[5]。因此,及時有效的診斷對患者疾病鑒別、病情控制以及對癥施治,提高患者的預后生存質量與周期具有重要意義。超聲造影、CT及MRI診斷是臨床肝癌診斷中常用的檢查方式,且診斷準確率較高[6]。其中,CT具有檢測方便,成本低廉等應用優勢,而螺旋CT可通過多層掃描病灶獲取原始數據,再采用其自帶的后處理軟件建立三維立體圖像,可立體化顯示病灶部位解剖結構,為臨床醫師對患者病灶進行多角度觀察;MRI檢查具有放射性特點,該檢查方式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可通過多序列掃描病灶,便于快速獲取其病灶組織的多個平面圖像,可清晰顯示其病灶情況,同時可避免皮下脂肪層影響到影像圖質量,因此,在肝癌診斷中的靈敏度較好[7-8];超聲是以超聲探頭仔細掃查患者的病變部位,臨床超聲判斷肝癌時主要根據病灶的回聲信號特點、邊緣以及鈣化情況等,從而準確判斷病變性質,該檢查方式具有安全無創、操作快捷簡便等應用優勢,超聲造影主要通過注入造影劑,可促使病灶與正常組織的界限、病灶局部血流分布信號均得以增強,因此,診斷準確性更高[9-10]。本文結果顯示,160例患者中,CT診斷檢出率為75.00%;MRI診斷陽性檢出率為85.00%;超聲造影檢查陽性檢出率為98.75%。同比CT、MRI診斷,超聲造影檢查技術用于肝癌診斷中的有效檢出率顯然更高(P<0.05)。提示在肝癌診斷中,超聲造影的診斷價值顯然高于CT和MRI,可作為臨床診斷肝癌的首選。
綜上,同比MRI、CT檢查技術,超聲造影診斷肝癌的準確性及臨床價值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