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旎
【案例背景】
藝術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如火如荼讓人欣喜。作為一名藝術(音樂)教師,我根據自身實際、學生實際,制定教學改進計劃,運用體驗性教學方式,提高藝術(音樂)課的教學有效性,本案例就詩歌如何有效地融合到音樂教學中做認真的思索、實踐、反思。
【案例描述】
教學片段一:
師:請同學們欣賞《木蘭辭配樂詩朗誦片段》,邊欣賞 邊思考詩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誰?講述了什么內容?
生:主人公是花木蘭,講述了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的傳奇故事。
師:木蘭不僅是國內影視拍攝、歌劇、戲曲的重要素材,美國迪士尼公司也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銀幕,成為重要的中國元素。可見,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海外。
師:《木蘭辭》又叫《木蘭詩》,是產生于南北朝時的一首敘事詩,選自《樂府詩集》。音樂與詩歌的結合,是人類最古老的綜合藝術形式之一,音樂與詩歌的結合,并不僅僅限于為詩歌配樂朗誦,還有根據古代曲譜編寫的詞歌曲原作。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音樂與詩歌——《木蘭辭》
教學片段二:
師:請同學們說說《木蘭辭》旋律特點,音高起伏如何?
生:旋律較平
師:該旋律起伏不大,很平穩。木蘭從軍一共有四個情節,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部分“代父從軍,踏上征途”。這部分從旋律進行分析,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分段了解。
師;詩的開頭兩端,出軍原因
生:朗誦第一段
師:“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木蘭為什么嘆息呢?
生:引出一問一答,道處木蘭的心事。
(老師朗誦第二段)
師:進入第二段,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那是為什么呢?第二段敘述了原因。
生: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但是父親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師:我們將詩詞帶入旋律,一起演唱。
生:節奏不夠準確
師:注意小附點的節奏唱準確
師:第一、第二段寫出了木蘭出軍原因,第三段則是描述出征前的準備。
師:范唱,為什么要這么處理?
師:渲染臨行時的氣氛。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愿為父親分擔壓力。“東市買駿馬... ”四句排比,速度變化處理,注意樂譜標記的速度處理。
教學片段三:
師:除了齊唱,大家還知道哪些演唱形式呢?
(音樂知識:歌曲的演唱形式)
師:請同學們邊欣賞視頻《木蘭辭》,邊思考該曲用了哪些演唱形式?
生:齊唱、輪唱等
師:結合我們所學的知識,請小組合作共同演繹,豐富詩歌的已經
生:A:第一段——對唱
B:第二段——領唱
C:第三段——齊唱
D:第四段——輪唱
師:同學們能充滿感情且較準備地演唱《木蘭辭》,小組個別地方的銜接盡管還不是十分到位,但運用速度變化處理、不同的演唱形式盡情表現,豐富了作品內涵,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
【案例分析】
1.激趣導入,事半功倍
通過欣賞《木蘭辭》配樂詩朗誦片段,學生知道主人公花木蘭,再結合影視圖片、戲曲畫面,感知花木蘭的藝術形象已深入人心,而音樂與詩歌的結合處常見的為詩配樂朗誦外,還有其他形式,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注意,進而導入課題,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以情帶聲,正確處理技術與藝術的關系
本課從了解詩歌內容入手,層層啟發,從木蘭“從軍原因”到“出征前的準備”再到“踏上征途”,充分體驗感受,應當用什么樣的音色、情感去變現木蘭的兒女情的英雄性格,知道歌唱時的力度、速度應當怎樣控制,使人物形象真實感人... ...在具體歌唱指導中,我情感投入,能使中感染學生的情緒,吸引他們,感受木蘭精神,進而充滿感情且較準確地演唱。
3.重視學生的音樂體驗過程,演繹不曾預約的精彩
音樂的內涵蘊藏在稍縱即逝的音響之中,人們往往需要在不斷地實踐、探索、體驗的經歷中才能獲得新知。用不同的結合方式,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張揚個性,拓寬學生的藝術視角,感受音樂與詩歌結合的魅力。
4.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生學習時間與空間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我們提高教學效益的手段,是學生學習課本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重要方法。一節課的時間還不能將詩詞獨特內涵與音樂結合得深層次的挖掘。
詩歌是心靈之歌,用音樂藝術點燃心靈的火花,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目標的指導下,運用體驗性教學方式,不斷探索課堂的有效性教學,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存志學校 ?上海 ?20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