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瞳
摘要:本文對音樂的結構力進行了相關解析,通過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2no.2的第一樂章辨析結構力在結構中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揭示其生成原則及發展邏輯。
關鍵詞:音樂;結構;結構力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內作曲技術理論在音樂分析學的研究領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三屆“全國音樂分析學學術研討會”的舉行,對于促進我國音樂分析學并由此推動音樂形態學各學科在新世紀快速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在三屆會議中,以楊儒懷、高為杰、李吉提、高佳佳、賈達群、姚恒璐等為代表的多位專家,在呈現自己學術成果時,皆強調了結構力在音樂分析學中的重要性。此外,李吉提先生在《曲式教學之我見——結構力問題專論》一文中表明:“音樂學院的作品分析課應以講曲式為主(或直稱為曲式課),而曲式教學研究的重點應是結構力問題···”由此可見,結構力的分析是音樂分析學中一個重要的分析環節。那么音樂的結構力是什么?其生成原則及發展邏輯是什么?為此,筆者針對音樂的結構力進行相關的探析。
一、相關概念界定
在敘述音樂結構力的概念之前,不得不辨析結構與曲式的相關概念,三者可謂是相互緊密聯系,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曲式可以理解為音樂結構定型化和模式化的產物。如:單一部曲式、單二部曲式等。換句話說,曲式等同于音樂的形式,一般情況下,曲式這一概念被指代為特定時期共性寫作的狹義內涵。研究一首音樂作品的曲式,主要通過研究其結構布局以及主題、調性的發展邏輯,得出其宏觀結構為何的結論。然而,自20世紀以來,隨著作曲家觀念更新,音樂創作技法顯得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這同樣導致了音樂作品風格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衍變。相對的,曲式這一音樂術語已不足以涵蓋所有的結構類型。因此,結構與曲式的關系大致可理解為包含關系,結構包含于曲式。
音樂的結構包含多方面的內容:音高、節奏、節拍、和聲、音色、速度、力度、時值、音區、織體、演奏法等。它們是音樂結構構成的基礎,也可以理解為音樂結構的表層現象(顯結構)。將它們進行不同的組合、排列、布局共同形成音樂結構的深層現象(隱結構)。
結構力一詞的提出,在國內最早見于高為杰先生的《和聲的色彩性與結構力》一文,該文從和聲的深層結構這一角度,提出了和聲作為控制音樂在時間過程中展開的一種結構力。而最早對結構力一詞進行詳細說明的是李吉提先生,其為解決不同音樂的張力、內聚力、平衡力何在?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等學術問題,在《曲式教學之我見——結構力問題專論》中提出了四個作品結構力的要素:“1.音樂作品的調式、調性及和聲功能框架;2.音樂作品的主題及旋律音調編排;3.音樂結構時值比例關系;4.音色、音響的布局與編排。”在此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在這一概念的領域中進行研究,并進行相關內容的補充與完善,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學者為賈達群。賈達群在《結構詩學——關于音樂結構若干問題的討論》中對結構力進行了相關闡釋:“結構力,即對作品結構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結構元素及其組合形態的邏輯方式及其相互關系。”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音樂的結構與結構力之間的關系緊密,那么結構力如何定義?兩者如何相互區分?
筆者認為,結構力是一個抽象概念,它看不見摸不著,通過對音樂的宏觀結構、微觀結構進行細致的分析,才能發現不同結構要素所蘊含的結構力。探究不同結構要素在結構布局中所扮演的“角色”比重,“角色”的比重越大,所產生的結構力便越大。因此,可以歸納為:結構力由不同的結構要素產生,又反作用于結構本身。結構力就是不同的結構要素(音高、節奏、節拍···)通過不同的對位(橫、縱、深)互相呼應而產生的內部作用力(張力、內聚力、平衡力)。兩者關系如何區分?可以通過“靜——動”的形態加于區分。音樂的結構是靜態的概念,基本意思就是表層形態(特征、輪廓)。相對的,音樂的結構力則是動態的概念,不同的結構要素進行同步或不同步的對位,產生不同的內部作用力,而這種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音樂結構的形成。總之,音樂的結構與結構力相輔相成,互為作用,共同推動音樂的進程,從而形成一個完整且統一的“音樂系統”。
二、音樂結構力認知的實踐
如同貝多芬所有的創作一樣,《鋼琴奏鳴曲》是一部鴻篇巨著。其op.2no.2的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結構,但其微觀結構又蘊含了不同層次的結構力。
引子(1-8小節)為單核動機,與作曲家《第九交響樂》開篇的動機有些形似,和聲結束在A大調的屬上并向后開放,導引性陳述結構功能。主部(9-32小節)為復樂段結構,內含雙核動機,呈示性陳述結構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在第21-22小節處,插入了引子的主題,一方面通過新舊音樂材料之間的對比來增強音樂的張力,另一方面通過前后音樂材料的統一性來增強音樂的內聚力。連接部(32-58小節)內含兩個層級。第一層級為主部主題材料展開發展,消化主部的“未盡之言”;第二層級為副部主題材料的先現,為副部主題的進入作材料上的準備,過渡性的陳述結構功能起著削弱主、副之間離心力的作用。副部(58-92小節)同樣由雙核動機向后展開。在第76小節處插入了引子的單核動機,形成了音樂發展方面的轉折現象,增強音樂的張力。結束部(92-122小節)使用連接部材料,形成附屬結構材料上的呼應,增強呈示部整體結構的平衡力。展開部(123-225小節)由引子材料、副部材料、主部材料進行展開發展,通過不同的調性去主導音樂的結構力。再現部(226-337小節)從主題的材料構成與發展的角度觀察,音樂材料基本上原樣再現,但是從其內部結構的連接部開始到結束部結束,調性逐漸回歸主調A大調,形成整體三部性結構布局的平衡。由此可以看出作曲家對于主題材料布局的精妙構思,由引子主題貫穿不同層級的結構中,形成由動機去主導整體結構的結構力,在宏觀的三部性結構中蘊含不同層級的微觀結構。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音樂的進行,音樂中所體現的張力、內聚力、平衡力的強弱都由不同的音樂主題材料去主導。因此,在該樂章中應是主題材料起主導音樂結構力的作用,其它結構元素起著不同程度的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為杰.和聲的色彩性與結構力[J].人民音樂.1987.
[2]李吉提.曲式教學之我見——結構力問題專論[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
[3]賈達群.結構詩學——關于音樂結構若干問題的討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