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就語塊教學法的定義、分類和功能,以及國內外對語塊教學法的研究進行分類總結。研究總結發現國內對于語塊教學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國學習者使用語塊的特點和外語教學這兩方面,主要關注于寫作、聽力和詞匯這幾方面,而對于語塊在翻譯、閱讀、聽力教學的作用這幾方面也都有研究,但數量較少。
關鍵詞:語塊;教學
1.語塊
1.1語塊的定義
語塊,又稱為詞塊,多詞單位,預制板塊,本文采取的是語塊這一術語來稱呼。語塊這一概念,最初源自心理學的概念--組塊。Simon(1974)對不同心理學實驗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語塊是人類記憶的基本單位,從心理學角度證實語塊的重要性。而提出語塊教學法Lewis(1993)認為人們在交流時使用的是已經存在大腦中的預制板塊。國內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觀點,徐泉(2010)認為語塊是被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作為一個整體辨識、使用、表達意義和實現句法或交際功能的詞匯語法結合體, 是構成句子的一種基本語法單位。
綜合國內外的定義,我們不難發現語塊所體現出多詞、整體、預制這三個特點,它是由多詞構成,儲存在大腦中,能夠及時被說話者所提取出來的一個整體。語塊同時也包含了語法的特征,正如Lewis(1993)在The Lexical Approach 中提出的一樣,語言是語法化的詞匯,而不是詞匯化的語法。
1.2語塊的分類
國內外對于語塊有不同的分類。本文主要介紹語塊教學法的創始人Lewis(1993)對語塊的分類和國內學者對于語塊的分類。首先是關于Lewis對于語塊的分類,他將語塊分為四類。
1.復合詞和聚合詞(complex words and polywords)
復合詞通常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詞合寫在一起構成。例如:nevertheless; therefore; warm-hearted 等。聚合詞指的是由兩到三個單詞組成的一個相對短的組合。例如:taxi rank; record player; look up; by the way; in his element.
2.搭配詞(collocation)
搭配詞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個單詞與其他單詞一起出現的方式。Lewis認為能同時出現的詞對幾乎是無限多的。例如:with one accord; on no account; in the morning; have a talk; take part in等。
3.慣用表達(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
慣用表達指的是形式固定或者半固定、具有固定語用功能的單詞組合。如not yet; certainly not; just a moment等。
4.句子框架和引語(sentence frame and head)
句子框架和引語指的是用于篇章銜接的關聯詞。例如firstly; secondly; finally等。
綜上所述,Lewis將語塊分為四類,復合詞和聚合詞、搭配詞、慣用表達、句子框架和引語。而國內的學者段士平(2008)認為可以從語塊共現的頻率性,語塊儲存和提取的整體性,語塊可記憶的韻律性進行分類,和Lewis的分類標準有相似處也有不同處,這三個劃分標準也體現出了上文所提到的語塊的多詞、整體和預制的特點。
1.3語塊的功能
語言應用能力包括語言處理能力和語言生成能力(黎宏,2005)。Wary(2000)的語塊功能觀認為語塊能夠節省語言處理,除此之外語塊還可以實現交互功能。根據對語料庫的分析,發現大約70%的話語都是由預制語塊組成的(周正鐘,2014)。因此,已經存儲在人們記憶中的語塊能夠及時被提取出來,節省對于語言的處理。Wary(2000)所提到的交互功能主要指語塊能夠幫助說話者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說合適的話語,因為語塊所代表的是某一語言社團共有的社交知識 (周正鐘,2014)。
國內的學者對于語塊的功能也有不同的分類,例如趙飛(2011)認為語塊首先可以降低認知負荷,語塊作為一個整體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這樣就減少的人們的認知負荷。其次,他認為語塊可以培養語用能力,這一功能與上文提到的Wary(2000)的交互功能核心定義是一樣的。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語塊對于人們的交際、學習、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2.國內外研究綜述
2.1 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學者關于語塊教學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早。始于七十年代末期,其對語塊的研究分為兩類,一是從不同理論角度對語塊研究,二是對語塊教學的研究。
首先是從理論的角度,一是語言雙重體系理論。語言界長期受到結構主義的影響,對語言進行系統的研究,認為語言是一個高度系統化、按語法詞匯規則組合的獨立體系。結構主義認為語法和詞匯是兩個范疇,語法是框架,而詞匯僅僅是填充物,因此語法的作用要遠遠高于詞匯。語言雙重理論認為語言既包含以語法規則為基礎的分析體系,也包括以記憶為基礎的程序性體系。也就是說,語言不僅僅是由語法起主導作用,在實際交流中,存在著大量的預制語塊,這些預制語塊的作用更大。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語言雙重體系認為語言具有兩種發展模式,既包含語法的學習,也包含語塊的習得。二是語料庫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是一種著眼于語言運用的研究方法,是一種全新的語言研究思路。關于語料庫語言學的定義,K. Aijmer & B. Altenberg(1991)認為語料庫語言學是根據篇章材料對語言的研究,而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研究者建立了一套概念體系,用來提取數據和分析數據。在語料庫語言學中,詞匯搭配被賦予新的理念。除了上述兩個方面對語塊的研究,國外研究者還有從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角度對語塊進行研究。
其次是對語塊教學的研究。首次提出語塊教學法的是Lewis(1997),語塊教學法的中心是不經過分析的學習,提倡學習者把輸入當作整體來接收,存儲在自己的語庫里面,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提取出來,Lewis認為語塊教學法應該遵循這幾個原則。一,語言是語法化的詞匯構成的,而不是詞匯話化的語法;二是傳統的語法和詞匯二分體系是站不住腳的,很多語言都是由多詞組成的語塊所構成的;三是教學大綱的組織原則必須是搭配(collocation);四是教學的重心從語法向詞匯轉移;五是學習的過程是觀察—假設—驗證,而不是講解—操作—復用。這幾點原則基本上概括的Lewis的語塊教學法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語塊教學法把語言習得看作一種認知的過程。
縱觀國外對于語塊教學法的研究,可以看出國外研究者主要從理論來論證語塊,并且從教學的角度將語塊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注意哪些原則。
2.2 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研究者對于語塊的研究起步較為晚一些,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國內研究者開始關注由國外引進來的語塊這一概念,雖然相比較英語語言其他方面較晚,但是理論方面也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國內研究者對于語塊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中國學習者使用語塊的特點,二是語塊與外語教學。
2.2.1中國學習者使用語塊的特點
對于中國二語學習者來說,英語是第二外語,因此研究中國學習者使用語塊的特點也是國內學者所關注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國內學者對于學習者語塊學習的深度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王娟和楊躍(2014)認為學生學習詞匯普遍停留在表面,沒有進行深度的學習。這一觀點與段士平(2007)所提出的一樣,他認為在學生學習英語使,如果缺乏詞塊意識,詞塊知識掌握不足,那么在詞匯知識深度習得中就會出現僵化或者高原現象,就會導致學生用詞不當,理解出錯,提取語塊的速度變慢等等問題。因此學生對于語塊的深度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隨著語料庫的發展,語料庫對于語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衛乃興(2007)研究了COLSEC語料庫,并將其與LLC詞塊對比,對中國學習者的口語短語學特征進行的研究,發現學習者用于表達命題內容的復現詞塊多于本族語者,而用于實施語用功能的復現詞塊則嚴重少于本族語者甚至完全缺失他根據研究的結果提出教學應該更注重話語的交互性、禮貌性、合作性、適切性等語用品質。
總的來說,通過國內研究者對于中國學習者使用語塊特點的研究,這對二語教學實踐提供了更為具體的啟示。
2.2.2 外語教學
國內學者大多認為語塊對于外語教學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眾多學者對于語塊在外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紛紛進行了研究,有從實證角度進行研究,有從理論角度進行論述的,這些研究對外語教學實踐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國內研究者對于語塊與外語教學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在寫作教學方面,語塊被認為是篇章組織的手段,學生掌握的語塊越多越準確,語言運用的就越靈活。陳偉平(2008)認為語言教學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固定搭配、詞組、句子框架等方面,他從理論角度論述了語塊在學生寫作中的重要性。他認為為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習慣思維非常重要,而增強學生的語塊意識能夠培養這種思維。
在口語教學方面,語塊通同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丁言仁和戚焱(2005)對于專業四、八級的口試部分進行數據分析,發現學生能夠借用聽力中的語塊,而能力高的學生往往能夠借用更多的語塊,因此他們認為語塊對于口語的成績同樣具有較強的預測力。
在詞匯教學方面,由于語塊兼具語法和詞匯的特征,是一種語言使用慣例,作為整體被學習、使用,并保留在記憶中(周正鐘,2014),因此語塊對于詞匯習得有重要的作用。隨著語料庫的發展,王家義(2012)從不同的理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語料庫的詞匯教學的應用價值,他認為根據語料庫,學生可以直觀的學習詞語的典型搭配,這能夠幫助學生記憶更多的詞匯,掌握更多的詞匯。
3.展望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語塊對于外語教學的作用很重要,國內外研究者主要關注于寫作、聽力和詞匯這幾方面,除了這幾方面,對于語塊在翻譯、閱讀、聽力教學的作用這幾方面也都有研究,但數量較少。因此,我們可以將研究的方向放在這幾方面上。
參考文獻
[1]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a Way Forward[M]. Hove:Teacher Training Publications,1993.
[3]王家義.基于語料庫的英語詞匯教學:理據與應用[J].外語學刊,2012(04):127-130.
[4]王娟,楊躍.多模態教學干預語塊學習與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J].中國外語,2014,11(06):43-52.
[5]衛乃興.中國學生英語口語的短語學特征研究——COLSEC語料庫的詞塊證據分析[J].現代外語,2007(03):280-291+329-330.
作者簡介:
苗慧,1998.04,女,漢族,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學 外語學院 2020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