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暉
摘要: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上半學期很多學校都延期開學,但為響應教育部在疫情防控期間實行"停課不停學"的政策,認真積極開展線上教學,保證學生的學業開展。在田徑場和健身場館無法開放的特殊情況下,室內鍛煉逐步引領了這一股體育潮流。本文旨在探究線上體育教學模式對于改善學生身體素質,培養良好的鍛煉方法,提升他們的鍛煉興趣,并將此逐漸引申到未來工作之余的日常鍛煉模式,形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及邏輯分析法對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線上體育教學改革從多方面展開論述,并指出該模式下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基于問題化解對未來發展路徑進行思考,為學校體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體育教學改革;新冠肺炎疫情;室內體育;終身鍛煉;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對大眾的生命健康都造成了嚴重威脅,為響應黨中央的防疫要求,學校作為學生聚集性場所,延遲開學成為了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手段,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學校教育陣地由線下教學轉為線上教學,但作為機動性和實踐性較強的體育課,線上教學模式確實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同時也帶來很好的機遇。疫情洗禮下的學校體育教育也暴露出了很多的短板與不足,這些也會對今后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產生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單一的教學模式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教育和時代的發展,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進一步完善與健全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使學校體育真正達到增強體質的實效,并培養起學生終身鍛煉的習慣,將給今后的體育教育工作帶來諸多思考。
1.體育線上教學開展的意義及優勢
疫情使得學生無法到校學習,體育線上教學模式也就應運而生。體育線上教學多是體育老師通過網絡將體育健康知識、身體素質鍛煉及體能、專項運動技能以圖片、視頻及微課的方式將學習鍛煉方法傳遞給學生,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相關的學習及練習,老師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并答疑解惑,以此構建起新的教學模式。體育在線教學的范疇相比以往的體育室內教學更加廣泛,類似此次全國范圍內通過線上來開展體育課程教學也是首次,很多問題也亟待解決。疫情期間體育線上教學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而且教學資源豐富、且覆蓋范圍比較廣等特點,使得足不出戶的人們也能在家中開展身體鍛煉。體育線上教學在疫情期間的重要意義和突出優勢還在于能夠使人養成居家鍛煉的習慣,并引申到未來工作之余的日常鍛煉,培養終身鍛煉的好習慣,達到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的效果。
2.體育線上教學的課程模式及利弊
疫情期間各學校教師根據相關教學要求,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授課方式,采用多種教學模式來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
2.1在線直播教學
教師利用雨課堂、學習通等平臺進行實時的直播教學,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可以像室內課堂那樣進行實時教學,但其不足在于只以單向教學為主,缺乏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2視頻會議教學
騰訊視頻會議在疫情期間成為了工作人員開會所首選的平臺,其特點在于可以像普通會議一樣進行實施有效的互動。教師利用這一平臺進行教學,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技術的指導,甚至可以進行小組實時討論和分組練習[1]。在這種模式下能夠達到室外體育課一樣的監管模式,可以說是較為有效的課堂模式。但其弊端在于由于屏幕的辨識度難以將優質體育視頻資源進行及時共享,必須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或者教師現場進行展示方才能達到效果。
2.3社交工具資源共享
教師可以利用QQ班級群、微信群等社交工具把提前錄制好的教學視頻或者通過網絡搜集到的與體育健身相關的電子資料發送至教學班微信群、QQ群來進行教學。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布置相關的學習及練習任務來達到教學目的,收獲一定的教學效果。其優勢是資源量大,教師可以通過搜羅大量與本次教學相關的視頻資料或其他文字、圖片資料供學生下載學習,并要求學生進行簽到,同時拍攝自己進行鍛煉的照片或視頻作為作業上交,這在時間、空間及其他方面都給與了學生一定程度的寬限,以便于其更好地完成作業;但其不足之處在于難以進行相關技術數據的采集,同時難以進行監管和指導,只能通過其作業進行打分和反饋,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4利用在線體育課程資源開展教學
我國開發的MOOC課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注冊,不需要繳費便可以共享課程資源,課程平臺也是凝聚了國內優秀學者打造的精品庫,匯集了專家學者智慧的結晶,同時響應了現代“共享”的口號,教學資源共享使得千百萬學生收益。但其不足之處就是各地的學生甚至包括有相關愛好的社會人士同時在網上在線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無法監控,也不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無法獲取相關的教學數據。
3.后疫情時期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此次疫情徹底顛覆了以往的教學模式,體育教師們也都轉型成“網紅直播”和“網絡教師”,但是疫情過后的教學模式是否采取相應的改變成為了體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線上教學與實踐課程相互融合,形成線上線下融合式的體育教學模式,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又可以通過提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加鍛煉的模式來提高教學效果,同時發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化被動教學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素質和運動技能,增強其身體免疫力,培養強健的體魄和強大的內心,養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真正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2]。
3.1線上學習增加健康理論板塊
疫情期間,體育教師的課程教學多是以運動技能為主,而忽視了衛生健康知識的普及,這在疫情帶給我們社會巨大危害的背景下是顯得極為突兀的。據有關統計,在體育線上教學中,只有4%的教師的課程教學涉及到衛生健康知識,其余的均是以運動技能和專項能力教學為主。這種衛生健康元素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缺失現象,也折射出了體育教師在全方位教學中的失衡現象,這一點學者布拉梅爾德( Theodore Brameld) 就曾提出過“教師缺失的教學素養往往表現在必要教學內容的缺失上”[3]。如今正值全民抗擊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也是體育教師結合疫情防控工作為學生灌輸衛生健康知識的重要時段,教師應該重視衛生健康知識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認真備課,搜羅大量的衛生健康知識,并進行歸類和簡化,積極為學生形成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打好基礎。
3.2室內素質鍛煉重視實效
疫情期間由于社區及住宅小區都實行封閉式管理,所以室內成了學生鍛煉的場所,鑒于室內空間有限,無法進行大場地鍛煉所需的條件及器材,所以教師應根據實際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一般以中低強度的運動、且適宜在小范圍空間內開展的鍛煉內容為主,身體素質提升的選擇上應以能夠提高學生的協調性、柔韌性和肌肉力量的內容,因地制宜展開相關的身體素質及體能練習[4]。在課程的設置上,一般首先以熱身操作為開始,強度由低到高,逐漸使學生進入狀態,例如開合跳,分組進行,每組的頻率逐漸加快,使學生的心率身體機能提升到一定水平,為下一步的素質練習做好鋪墊;其次的主干課程,根據要求充分鍛煉手臂、背部、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及柔韌性,學生可根據實際調整組數與個數,例如手臂力量不強的學生在做俯臥撐時可以適當做出調整,但必須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完成;結束部分的放松練習,同樣是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求學生決不能忽視。課程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視頻錄制,及時上交作業,保證鍛煉的真實性,以確保體育課程起到實效。
3.3室內體育鍛煉必須融合心理干預
有相關研究表明,重大傳染病產生的疫情導致恐懼、焦慮、抑郁、強迫、創傷后應激障礙等負向心理狀態,進而會導致機體對病毒的免疫力有所下降。而堅持規律和有效的體育鍛煉可以拮抗這種應激反應,從而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而有效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不只是在疫情期間人們需要居家隔離,在日后的工作中,可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們會缺乏鍛煉的場地和時間,尤其是坐班一族,長期在辦公室坐班,下班后又需要照顧家庭,因此身體免疫機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時出現焦慮、煩悶、厭食和入睡困難等情況,進一步導致機體亞健康的狀態,所以必要的體育鍛煉對于改善這些狀況十分重要,同時使人們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有限的條件來完成,進而改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態,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因此,教師在體育課程的改革中,應將這一點貫穿進去,可以選擇簡單易學的動作、具有較強的互動性、有反饋和獎勵機制、運動時間維持在30 min左右的中小強度有氧運動[5],并且結合運動心理學向人們闡釋體育運動和應激反應之間的聯系,并可結合實例進行說明,例如學者Fondell等對1509名調查對象進行調研得到了相關的結果,研究發現,高應激群體能夠通過體育鍛煉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率[6]。
3.4更加有效的推進專項體育教學
專項運動技能教學歷來都是教學的難點,因為技術動作的掌握既需要教師向學生展示完整部分的流暢性,又需要分解教學教授學生動作的細節。專項練習以瑜伽、健美操、啦啦操、體育舞蹈、跆拳道、傳統武術、太極拳等為例,既需要把每一步動作做到規范到位,又需要最后在此基礎上完整地將一整套動作展示出來,因此課堂的教授存在很多局限性。而線上教學正好彌補了這一短板,教師可以提前將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就行詳細錄制,將需要著重注意的地方指出來,發布于班級群里共享,要求學生提前進行預習,并進行隨堂檢測,建立獎懲機制,更加有效地推進專項教學。
4.小結
相信在全球人們的努力之下,抗疫必將取得全面勝利。然而在疫情結束之后,作為體育教學者,我們要考慮的事就是要將這種線上體育教學掌握的經驗延續下去,同線下的實踐課實現互補與融合。體育教師通過這種線上模式將體育健康理論知識、身體素質練習、專項訓練視頻整理好分享給學生,在線上解答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疑問,并在實踐課中對學生進行相對應的指導,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好地襯托近些年流行起來的“翻轉課堂”的優勢[7]。教學體系的建立應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目的,實現課內課外一體化,并且通過這種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身體技能素養和心理健康素質,形成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鍛煉方式,不拘泥于場地和鍛煉條件,進而激發他們的鍛煉興趣,磨練他們的意志,養成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習慣,享受運動帶給他們的身心愉悅,樹立終身鍛煉意識,用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更好的成功成才,實現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的培養目標[8]。
參考文獻
[1]孫競波.促教學抵御疫情,強運動身心健康[EB/OL].[2020-03-15].http:∥pe.hust.edu.cn/info/1151/3145.htm
[2]董毅,2019.生物節律與運動[J].中國體育科技,55(4):24-32
[3]賈馥茗.西方教育名著述要[M].第2版.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221-227.
[4]邵光華.借“停課不停學”契機,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N].寧波日報,2020-03-19(08).
[5]張細謙,張仕宜.核心素養導向下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路徑的優化[J].體育學刊,2018,25(2):76-80.
[6]SORENSEN T K,WILLIAMS M A,LEE I M,et al.,2003.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 preeclampsia[J]. Hypertension,41(6):1273-1280.
[7]張彥秋,韓冰,錢寶山,等.“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應用于高等體育院校的可行性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9,37(4):74-78.
[8]尚力沛,程傳銀,趙富學,等.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體育課堂轉向與教學轉變[J].體育學刊,2018,25(2):68—75.
(四川交通運輸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