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萍
摘要:依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是小學課程的主要任務,科學課的核心素養就是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探究活動;探究能力;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科學素養為總目標,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初步了解與小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的一些基本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使學生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科學與探究的好奇心,學會與他人合作,真正讓核心素養在我們的科學課堂上落地有聲!
一、精心創設探究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 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學《電磁鐵》一課時,關于電磁力的大小與哪些主要條件有關;電池節數不變,電磁鐵圈匝數不同,磁力大小不同;線圈匝數不變,電源的電池節數發生變化,磁力大小也發生變化。這時適時地指出是不是還有另外因素引起變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馬上開動腦筋議論紛紛,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鐵芯的長短與電磁力有關系。老師及時地給予鼓勵,再進一步實驗。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探究情境讓學生充分的觀察實驗,會帶給學生無限學習的歡樂。
二、尊重個體自由發展,培養科學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早已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而是以讓學生回歸生活,建構“我”的知識體系為主旨。例如:研究“物體的熱脹冷縮”,要求學生認識液體、氣體、固體在一般情況下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物體的熱脹冷縮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再指導學生用研究水的方法自主探究研究桔汁、酒精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引導學生按照歸納推理的方法,得到“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的結論。這既是認識的擴展,也是能力的遷移,同時讓孩子們再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超市中的飲料瓶都不裝滿。研究氣體、固體是否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根據事實,可以進一步得出結論: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從中學生學會用概括和推理的方法啟迪思維,引導他們去思索、發現,并及時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在培養學生概括推理能力的過程中,發展個性思維并把思維引向深,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
教師是孩子行動的標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在教學中,我們每一次的演示實驗、我們的板書、我們的語言表達方式、甚至我們上課時的表情,都會被學生拿來效仿。面對學生無花八門的問題,常常讓我們科學老師們束手無策、啞口無言。面對信息量大的科技時代,需要我們科學老師要不斷充電學習再學習。我們應時刻要保持對時代發展的敏銳度和進取心,不斷地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我們科學教師的應有的態度。
在分離食鹽與水實驗中,主要是利用酒精燈給食鹽水加熱,四年級孩子對酒精燈的使用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其實更多的是恐懼,怕酒精燃燒,再此實驗中,我注重男生帶女生,好學生帶差生,一個小組四個人分工明確,這樣一來大家都有事干,也能清晰明了的觀察整個實驗的過程,解決了女孩子怕火的問題,也解決了差生沒事干的問題。在課堂上,我特別關注的是差生,給予更多的關心,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盡最大的努力使他們健康成長。可見我們科學教師應有的素養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
四、探究活動時允許合理的“騷”動,保護孩子的童真。
《科學究竟是什么》中提到允許學生在課堂上發出合理的噪音和騷動,而這一點,對我們老師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孩子們興奮地、真正地投入到活動中的時候,肯定是多話且主動的,他們通常會有很多語言,有時甚至會大聲的交流、叫喊、打斷對方的講話等,可能還會跑來跑去找東西。如果我們限制他們的這些交往活動,他們就很難在活動過程中主動的進行學習和探索。例如:在 《做一個太陽能熱水器》一課中,學生通過學習利用顏色、反光、傾斜放置等方法,學生帶著準備好的材料,在小組交流實驗方案和制作中,課堂紀律是非常嘈雜的。所以在活動前,先讓學生討論為了使熱水器盡快地升溫,需要考慮哪些問題?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學生盲目的制作,造成課堂不必要的噪音和騷動,然后再交流設計方案,修改后,才開始制作!可見科學教學中每個環節和活動的設計要注意小心的呵護孩子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給他們一片天,讓孩子們的想法植根于科學探究的沃土上才出茁壯成長。
五、課外拓展的科技活動,培養了學生創新素養。
在《天氣》這一單元,貫穿整個單元的是要求記錄一張天氣日歷表。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動手去制作風旗、風向標、雨量器,用自己的作品去測風速,風向,感受模擬降雨帶來的樂趣。(出示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親歷體驗每個探究活動,并要求每天進行天氣觀察和記錄。例如: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第一課學生已經認識了天氣預報中常用的天氣符號。所以在第二課天氣日歷中,學生可以直接運用改進后的、比較簡單明確的天氣符號來記錄觀察到的天氣現象,并且自己制作這樣的天氣符號卡來完成觀察記錄任務,學生興趣高漲的用喜歡的顏色涂色,有的竟把雨天在符號基礎上做成雨娃娃的樣式,真是圖文并茂、令人驚嘆孩子的創造力。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年齡特點,以學定教,在教學中要時刻注意有效的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善于發現,善于思考,敢于質疑,以探究活動為載體不斷引領學生朝著做真科學的精神出發。相信在我們的一起努力下,能讓核心素養在我們的科學課堂上落地有聲!
參考文獻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建構兒童的科學》、《科學究竟是什么》。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黛溪小學 ?山東 ?濱州 ?25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