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性”與“現代化”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前者是對后者的概括,是對現代化過程的“質”的規定性,它決定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在現代性視域下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就是要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一方面要堅持一元主導、多元并存的文化發展理念,另一方面要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建設,鼓勵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現代性;中國傳統文化;困境;發展路徑
一、現代性與現代化
“現代性”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在黑暗蒙昧的中世紀制度崩塌與科學理性的新世界體系形成之際產生,是一個涉及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諸多領域且內涵豐富的概念。通常,人們將“現代性”當做“傳統性”的對立面去理解,認為“現代性”意味著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不斷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而轉型的結果是現代社會中的人與事物在新的社會制度或結構中擁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價值觀念。
與“現代性”密切相關的是“現代化”。有學者認為,從廣義上看,“現代化”指的是“向任何一個更‘新的‘現代時期或狀態轉變的過程”[1]。因此這個過程往往具有永恒變化性和全球性的特點。而從狹義上看,它是指得益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部分歐洲國家在社會生產、資源利用、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教育等方面取得相當于現代工業文明水平的一系列過程,其實質是“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生產方式被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替代,閉塞與隔離的交往方式被世界交往所替代”[2],體現了國家或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即解放人性和解放生產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現代性”其實是對“現代化”的概括,是對“現代化”過程的“質”的規定性,它決定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歐陽康認為“現代性”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內涵來體現,他指出“現代化意味著對于傳統的批判與超越”[3],因而,“現代性”就其本質來說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建設性的。相對于“現代性”,作為社會由傳統到現代演變過程的“現代化”更是一種“量”的積累,是“現代性”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表現。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性”的概念內涵還需要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而不斷完善。
二、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主要內涵
每個國家的現代化有什么特征?這是由每個國家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繼承的歷史文化傳統所決定的。因此,現代化建設必然要考慮到傳統文化的發展。如何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選擇什么樣的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道路?這些都是我們當前持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必須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傳統”與“現代”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兩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現代”從“傳統”中來,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同時,“傳統”又是“現代”的存在基礎和條件。從歷史上看,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從周秦到近代以前的三千多年歷史中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化;從邏輯上看,中國傳統文化又特指以儒家為主,與佛、道等其他流派共同融合而成的精神文化,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精神文化體系,主要包括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尚中貴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等。而正是這樣一種文化,即使在歷史的長河中飽受磨難,直至今日它依舊生機勃勃,閃耀著文明的光輝。究其原因,除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本就包含的先進性和有益性內容在發揮作用,“現代化”對它產生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艾F代化”能夠為傳統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新內涵,而傳統文化則是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身份標識。按照今天的說法,要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也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與當代中國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三、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困境及其路徑分析
(一)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困境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滿了矛盾、風險與挑戰。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具有的消極性因素阻礙了其現代化發展的進程?,F代化要實現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這就意味著傳統農業文明也要完成向現代工業文明的過渡。而現代化發展又必然要與現代性所崇尚的理性、主體性、自由、民主等觀念相契合,這些觀念恰恰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相對比較缺少的部分。歷史上我國就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傳統農耕型社會,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使得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枯燥乏味卻又安于現狀,由此形成了重農抑商、聽天由命、不求進取、墨守成規的心態。在這些心態的影響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每一步現代轉型都有可能遭到人們的排斥和拒絕,不僅影響了中國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阻礙了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血緣宗法思想也與現代社會所倡導的自由、平等、民主與法制觀念相矛盾,極大地阻礙了現代民主化、法制化的進程。
另一方面,現代化開放的國內外社會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的開放化程度越來越高,各種文化與價值觀涌入中國,給傳統文化帶來挑戰。一是市場經濟要求的競爭、自由、平等、創新、拼搏的精神與傳統文化中的平均、等級、閉鎖、安貧樂道思想格格不入。二是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也給原有的價值觀念體系造成沖擊,傳統文化中重義輕利、勤儉樸素、尊老愛幼的道德觀念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沖擊。久而久之,人們的價值觀開始出現混亂,道德滑坡與道德失范現象頻現,嚴重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而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打著“和平交流、文明互鑒”旗號、身披“自由民主”外衣的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正在嘗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消解。他們不遺余力向中國社會傳遞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不僅使我國傳統文化被逐漸邊緣化,也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及在國際上的文明話語權構成了挑戰。
(二)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路徑
首先,要秉持一元主導、多元共存的文化發展理念。所謂一元主導,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轉型的核心與關鍵。馬克思主義雖是歐洲工業文明時代文化發展的產物,但它是一種先進的文化,因為它不僅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端,還提出了讓人類社會獲得自由解放和發展的方案。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其實也是在為中國注入了現代性理念。實踐證明,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發展的普遍真理和指導理論,是正確的選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正確方向的保證。而所謂多元并存,即是指要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的同時,開放吸收并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文化始終是現代化的根基所在,否定傳統文化也就是否定歷史,要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優點與缺點,充分挖掘其現代因素,摒棄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并對其進行恰當的整合與重構,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之上實現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有益結合。另一方面,我國文化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在學習和摸索中不斷前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應當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學習其他國家文化現代化轉型的優秀做法,同時樂于吸收各種文化精華,讓一切有利于現代化建設的東西為我所用,但是在文化交流與借鑒過程中,必須注意保持民族特色,要大力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其次,要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建設,鼓勵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方面,要重視文化體制和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相關部門要認真做調研,找出當前文化體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引導和規范作用,構建有益于推動文化現代化發展的投入機制,為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政策保障。要完善優秀文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新的相關法律規范體系,規范文化創新活動,同時提高文化監管和監督治理的能力,為致力于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圍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完善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全社會、全媒體融合創新機制,充分調動全社會人民進行文化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借助互聯平臺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現代化轉型。尤其要發揮市場競爭機制在文化領域的作用,鼓勵文化工作者創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遵循市場規律的并且能夠反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的文化作品,向全國、向世界講好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現代化的故事,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強基固本。
參考文獻
[1]謝立中.現代性及其相關概念辨析[J].北京:北京大學學報(社會哲學科學版),2001(5):5.
[2]牛先鋒.現代化中民族國家身份的迷失與確認[J].理論視野,2016(1).
[3]歐陽康.馬克思現代性理論的價值取向及其當代意義[J].南京:江海學刊,2006:37.
作者簡介:
焦嬌(1997-),女,漢族,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