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21世紀以來社會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村落的數量因其硬件設施的落后減少了許多。但是鄉村作為中國傳統的一種居住群落,其中所蘊含的人文歷史精神是十分深厚的,其中的建筑風格和自然景觀都是經過多年沉淀而形成的饋贈。隨著人口的外移和城市化的發展,一些擁有幾百年歷史的村落被逐漸破壞,因此鄉村改造成為勢在必行的一項緊要任務。本文將通過一些鄉村改造空間的案例,研究現代鄉村改造空間中蘊含的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鄉村改造;人文精神;建筑;地域性
一、鄉村改造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現狀
鄉村在我國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封建帝制未被推翻之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即使到了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農業也是我國的立國之本。近幾年來,舊村改造的政策在不斷實施,越來越多的落后鄉村里出現了樓房和新修路,解決了農村人民的住房和出行問題。但是鄉村改造不僅僅是簡單的城鎮化和拆舊建新問題,而是要還原鄉村原本的面貌,修復因財力物力缺失而逐漸破敗的本土建筑。
2.趨勢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進行,建筑師們將城市作為主要陣地,新的建筑也不外乎是一棟棟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這樣固然代表著與國際接軌,可是否太過千篇一律?中國本土的文化在這樣城市化的進程中逐漸流失,但是剩下的一部分還保留在鄉村。隨著人們逐漸認識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的鄉村改造項目逐漸開展,這也是我國鄉村改造的新趨勢。
二、人文精神的概述
人文精神的英文翻譯為humanism,即關注人的需求與價值,以人性為主的理念。這種理念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當時是為了反對神學對人性、理性的壓迫和貶低;后來人文精神在廣義范圍內是一種文化現象,在設計中尤為重要,因為設計是為大眾、人性服務的,不光服務于物質層面,更重要的是服務于人的精神層面。當今社會,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之后就會轉向追求精神價值,建筑環境中的人文精神和生態可持續的理念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現代生活中,人文精神已經滲透到了環境設計的各個領域,因此,注重人文關懷,解讀人文精神,體現環境設計的人性化,是我們需要不斷追求的目標。
三、鄉村改造中人文精神的體現
要將人文精神與鄉村改造完美融合在一起,就要尋找兩者的契合點,筆者鄉村改造中的人文精神認為可以在以下幾點中體現出來:
1.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
道教認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的一部分,莊子曾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中國人一直將自然看作“故鄉”,認為人與自然應當是血脈相連的。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工環境占據了極大一部分,人類的生活越來越脫胎于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也只能當做一種理想境界了,登山踏青的周末或許是與自然最為接近的時刻。但是鄉村改造卻可以將這種哲學觀念融入設計當中,因為鄉村本就是與自然一體的。
上海以靠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的華騰豬舍田中央圖書館是這一方面十分成功的案例,圖書館建筑屹立在田野中央,建筑形狀細長,呈“一”字型與鄉村小路互相交錯,就像一座農家谷倉在曠野中蟄伏。設計師主要將人文精神用在人的沉浸體驗上,沒有用過高的書架和繁瑣的修飾壓迫人們的視覺,而是試圖喚起人們兒時在田野間的記憶——窗外是綠油油的稻田,田間有蝴蝶紛飛,室內所用的木材是東北的紅雪松,并且不在表面添加任何防護漆,為的是能使雪松的氣味彌漫整個圖書館的室內空間,喚起人們的嗅覺記憶。人只有在這樣貼近自然的環境中,心才能真正沉淀下來,讀書也成為一種享受。
2.地域性特點
鄉村改造中的地域性特點主要可以用“修舊如舊”的原則體現出來,由于中國鄉村的面積實在太過廣袤,地域性大抵可以分為兩種,即南方鄉村與北方鄉村。
北方鄉村的特點十分顯著,一方面,北方傳統的住宅都是規則、對稱、敦厚的,大多數北方住宅都使用灰磚和灰色瓦片作為基礎材料,這與當地的氣候、地理位置以及民族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北方地區多處于溫帶,冬季氣候嚴寒,所以在建筑布局以及材料的的選擇上都要從抵御嚴寒的角度出發。由于北方地區多為平原地勢,地廣人稀,故北方傳統村落整體呈現一種寬松、規整的布局。另一方面,由于北方地區處于大陸腹地,財力、物力較為匱乏,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易開采并且價格低廉的鄉土材料,除了磚,還有土、石等。材料的單一導致北方傳統村落的建筑面貌相比南方村落來說較為單調和乏味。
山東威海王家疃村的柿園民宿在改造的過程中就保留了北方鄉村的地域性特點。原有的村莊擁有百年歷史且村莊格局保存較好,擁有明顯的傳統膠東村莊風貌。王家疃村的院落大多為傳統合院,但與四合院不同,整個院落只有正房和兩側廂房。方案以山、石、樹為主要角色,山為背景,樹為主要的近景,而石則是環境與人溝通的介質,喚起人們對兒時家園的記憶與鄉愁。民宿中石材所用的材質和工藝都秉承了當地特色,使用了壘石和木柵欄這種當地傳統元素,新壘石和原本墻體的老壘石以及虎皮石的結合,成為了一種傳統和現代工藝的對比。院落的墻壁所使用的毛石墻以及墻頭上的深灰色掛瓦都更加體現了北方傳統鄉村的特點。
因古代文人多選擇在南方地區定居,南方的村落與北方相比多了一些詩意的氛圍。一方面,南方地區多處于濕潤多雨和高溫的天氣,在氣候條件影響之下,南方村落的建筑風格對比北方來說比較靈活多變。濕潤溫暖的氣候使得南方建筑在朝向上不必遵循坐北朝南的原則,而多是偏南或偏東南,以滿足人們通風的需要。另一方面,南方地區自古以來地理位置都比較優越,尤其在東部沿海的江南地區,交通的便利使得南方經濟發展十分繁榮。但是南方的地形地勢多為山地和丘陵,許多鄉村都依山而建,因此南方的村落整體布局比較自由和緊湊。
Gad建筑事務所設計的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是體現南方鄉村地域性特色的典型案例。首先,設計師所使用的整體布局就沒有像傳統北方農居那樣循規蹈矩,而是通過轉動單體建筑,使建筑互相交錯或者形成鏡像來豐富整個村落的布局。院落也相互穿插,在肌理關系上回歸到了與傳統鄉村相似的形式。江南傳統民居所使用的屋頂多數為兩坡屋頂,即以硬山頂和懸山頂為主,而東梓關村解構了傳統江南民居的兩坡屋頂,加入曲線的元素,使兩坡屋頂看起來連綿起伏,與遠處的群山、白云遙相呼應。在色彩上,東梓關村沿用了江南地區傳統的黑白灰,建筑墻體與院落墻體都使用白色涂料,灰磚飾面穿插其中,加上屋頂青黑的傳統小青瓦,形成了與江南山水畫相近的色彩構成。
3.時代性
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和發展,“與時俱進”是我們周圍生存環境的大趨勢,經過改造的村落也需要具有時代性,這主要在建筑所用的材質中得以體現。縱觀西方建筑史,建筑的形式從根本上是由建筑材料決定的,對于傳統,我們需要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若只用現代材料一味模仿傳統建筑的外在形式也是十分淺顯的。在鄉村改造的設計中,設計師在維護歷史的同時也需要積極融入新時代。
四川安仁OCT“水西東”林盤文化交流中心就是使用了傳統的木架結構,但又在材料上對其進行了重新定義。設計師使用了膠合木材料與鋼木組合結構,而主體建筑的主梁則使用了變截面工字鋼梁來作為斗拱結構中的“昂”,使其一端向外支撐出挑木梁,另一端向內支撐內部木梁,使得“深挑檐”這一傳統空間元素使用新材料進行了創新而現代的表達。
四、結語
綜上所述,鄉村改造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我們在除了強調實用性的同時,越來越注重其中人文精神的表達,人文精神可看作是一個設計方案的靈魂。在一個鄉村改造方案的設計過程中,除了借鑒國外優秀的設計思想,設計師還要遵循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努力進行有人文精神與文化內涵的優秀設計。
參考文獻
[1]鄧藝杰.我國舊村改造的建筑人文設計研究[J].藝術天地. 2015
[2]楊培,丁繼軍.淺析歷史文化村落新農居設計的地域性表達 ——以東梓關村新農居設計為例[J].學研探索. 2017
[3]岳川、尚水編:《后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楊輕舟,1996年5月,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 ?海淀 ?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