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創作將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風格的轉變呈現出來,對全世界的音樂創作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晚期的奏鳴曲作品,開始從“英雄”性的表達轉向哲學的思考,且加入了浪漫的抒情風格。本文以奏鳴曲op.109為例,分析貝多芬在晚期創作中對音樂中抒情性與英雄性的具體表現,以更好的把握其晚期創作的風格與特點。
關鍵詞:貝多芬晚期創作;抒情性;英雄性;奏鳴曲
前言
貝多芬早期的音樂作品多以大小調的調式結構為主,在中晚期的創作中,結構功能關系減弱,情感色彩得到加強,對于調性的處理上運用了很多色彩化的處理手法。尤其是晚期奏鳴曲的創作,會在展開部中大膽運用賦格手法,結合自己的獨特表達方式,使作品的結構可以更好地為情感表達服務。通過對貝多芬晚期作品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的演繹作品。
一、奏鳴曲op.109的抒情性體現
奏鳴曲op.109中飽含了貝多芬對幫助自己的布倫塔塔家的感激之情,帶有鮮明的抒情性特點,這作品的第一樂章、第三樂章中,作曲家都通過不同的手法進行了表達。在第一樂章中,作曲家的處理方式相對自由,在音樂發展中,對節奏與速度都做了相應改變,增強了整個樂章音樂氛圍的表達,極具浪漫色彩。旋律后續的發展也在層層推進,高潮之后,速度再次回歸,最后尾聲部分的情感表達又帶有一定的夢幻色彩,整個旋律發展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也增強了音樂整體的氛圍表達。
第三樂章在結構上屬于變奏曲式,采用E大調,運用了歌唱性較強的行板,整個樂章的主題在開始就已經呈示,之后圍繞主題采用不同的創作手法進行發展,創作了六個變奏,主題的呈示相對柔和,音樂主題的抒情性較強,營造一種浪漫的氛圍感。第一變奏采用了E大調,表現力較強,上方聲部為主旋律,舒緩優美,與下方聲部的和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帶有夜曲的情境感,也體現了樂曲的抒情性表達;第二伴奏同樣為柔板樂段,但因運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因此在情緒表達上更為活潑,在旋律發展上與第一樂章主題相似;第三樂章為快板樂段,左右兩手采用十六分音符交替跑動的形式展開,還加入了跳音,與前兩個樂章相比更為活潑,增強了旋律的流動性,也增強了音樂的活力;第四伴奏在速度上稍快于行板,主題呈示多以三連音進行,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特點,后半部分的和弦也變為卡農式進行,前后的對比,增強了變奏的情緒表達;第五變奏中,作曲家采用了賦格手法,速度也在第六變奏中回歸,主題發展中融入了大量的顫音,是音樂的呈示變得更加悠揚,主題在低聲部回歸,同時體現了貝多芬創作中顯示出的哲學思辨性。
二、奏鳴曲op.109的英雄性表達
奏鳴曲op.109中同樣有力的表現了英雄性,整首作品采用詼諧創作手法的同時,也在旋律部分保留了優雅的“小步舞曲”的特點。從第一樂章中的展開部,就突出了情感的表達,發展至副部,又采用對比手法體現英雄的不折不撓。第二樂章中,主要是作曲家對以往所承受遭遇且不斷奮斗的回憶,因此,樂章開始便采用了切分節奏,增強了音樂發展的動力性因素,旋律在擴張中也彰顯了強烈的情緒表達。隨著力度的不斷推進,整個樂章的情感得到強化,英雄性的表達也更為鮮明。在樂章的尾聲部分,兩個聲部和弦以強奏的方式進行,最后以強大的氣勢結束,將作曲家以往的“英雄”現象進行了再現。第三樂章中運用了大量的顫音,極大地豐富了音響效果,加上音區的跨越,增強了英雄性的表達。
其實,貝多芬從第一鋼琴奏鳴曲開始,就帶有鮮明的英雄性,之后的很多作品也有顯示出積極向上的“英雄”風格。如《悲愴》、《熱情》等早期、中期的奏鳴曲中。對于自身立項與現實之間存在的激烈的沖突,以戲劇化的呈現方式表達出來,在情感表達上與革命或命運有一定的關聯性,整首作品貫穿著強大的氣勢,也彰顯了作曲家飽滿的創作激情,作品的旋律織體錯綜復雜,但動機較為單純,樂章之間以對比的方式展開,在融入情感的表達的基礎上塑造了很多完美的“英雄”形象。
在貝多芬晚期奏鳴曲中,英雄性與之前作品相比發生了一些改變,創作中不再簡單延續古典主義曲式,而更為強調人的主觀感受,貝多芬在繼承前代作曲家的基礎上,汲取自身力量,使情感的表達更為集中化。如作品op.109中第一樂章,雖然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但卻多次采用強弱對比展現貝多芬的英雄形象。前兩個樂章存在鮮明的對比,在主題呈示中一改浪漫的表達方式,采用了高低聲部八度和弦的交替進行,增強了旋律的力量感,加上大量三連音的跑動,增強了旋律氛圍的緊張感;第三樂章在表達上更為寬闊,這時的英雄形象不但充滿感情,而且融入了浪漫主義的靈動與思辯,整體塑造上更為完美。
三、如何更好體現作品的抒情性與英雄性
貝多芬晚期創作中對英雄形象的塑造發生了改變,會通過力度色彩的對比代替單純的力度感表達,這樣的演繹方式更加柔美且具有藝術表現力。同時作品中對音樂表情的運用也較為頻繁,多數樂句中都有力度記號,這些標記體現了貝多芬獨有的抒情性表達,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時需要把握好力度之間的對比,更好的體現音色的層次感。
音樂作品中的情感不僅是一種精神特征的體現,還包含了一種美感因素,這也是貝多芬晚期創作中所帶有的英雄性特征。貝多芬創作晚期,隨著鋼琴性能的不斷增強,音域變大,使得創作中的音色具備更豐富的創作基礎。在創作作品op.109時,貝多芬已經失聰,此時他內心對明亮音色的渴望更為強烈。因此,非常注重作品主題的表達,從力度對比、音區等不同當面強調對比,在樂章與樂段之間,通過材料聯系在一起,達到一種氣勢恢宏的英雄性效果。此外,演奏時需演奏者還需注意觸鍵的方式,從情感上理解作曲家的表達,才能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繹。
結語
通過對作品op.109的分析,了解到了貝多芬晚期奏鳴曲創作在風格上的變化,在了解作品的同時,加深了筆者對貝多芬創作分期轉變的認識,也清楚的認識到,也想更完美的演繹貝多芬作品的抒情性與英雄性,僅依靠演奏技巧很難實現,還需要結合理論層面的分析。通過本文的研究,幫助筆者更準確的把握作品的表達與演奏,也豐富了自身理論層面的積累。
參考文獻
[1]李康燕.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初探[J].美與時代.2005(01)
[2]廖乃雄.從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看貝多芬思想、藝術的發展[J].人民音樂.1978(02)
[3]馬里.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的風格特點及其獨創性[J].音樂創作.2013(04)
作者簡介:張盾(1991-),女,湖北宜昌人,碩士,高校教師,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教學
(廣州工商學院 ?廣東 ?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