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紅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能力成為重中之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聽說讀寫的結合,不僅為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而且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促進語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深刻地體會到語文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但長期以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一個突出的弊端,那就是讀寫的能力得到訓練,但聽說的能力被教師忽視了,聽說讀寫沒有很好地滲透結合,很多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方面缺乏一套系統的方法。本文旨在指出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聽說讀寫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對聽說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聽說讀寫能力;問題;對策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在聽說讀寫方面的現狀分析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與培養。在重視讀寫結合的同時,不能忽略聽說的培養,應把聽說訓練納入教學目標。但是,由于長期以來“重書面,輕口語表達”教學觀念的根深蒂固,在實際教學中,聽說并沒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很多語文教育工作者,也并沒有意識到,學語文主要是積累語言、積淀語感。而在憑借語感運用語文,其實也就是著力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
很多教師認為,讀寫是“硬”性規定,因為課程標準有要求,再加上是課文的重點,所以特別重視。而聽說是“軟”任務,反正考試考不到,所以有些教師認為,在課堂上沒必要花時間去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因此,對于教材中的聽說訓練,教師往往是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久而久之,大部分小學生的聽說能力水平不高,存在注意力集中不了等問題。
令人可喜的是,新的教材也就是部編版教材的使用,對聽說的要求是顯而易見的。每個單元都設有口語交際的訓練,并且每一次考試都有口語交際表達題。因此,聽說不再是“軟”任務。這也使得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聽說讀寫的滲透與結合。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聽寫讀寫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強化聽的訓練,激發學生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為了講課而講課,也不能局限于課本內的知識內容,而是可以圍繞課本內容向課外知識拓展,讓學生掌握更多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聽的興趣,調動學生的聽覺神經。想要讓學生能夠認真地聽,教師的語言需要有感染力、號召力,從而激發學生聽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良好的“聽”習慣就能得到養成。這個“聽”是由多方位訓練而成的。既可以是“教師說,學生聽”,也可以是某些學生發言,其他學生認真聆聽,還可以是小組之間互相聽說。這個過程要求學生集中精力以及與說話的人有所互動。檢查學生聽的能力,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復述”,讓學生復述他所聽到的內容。此外,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還可以結合識字教學訓練學生“聽”的能力。教師結合音、形、義來指導學生進行書寫訓練,然后再適當進行口頭練習,讓學生對字詞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久而久之,就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聽能力,還可以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口頭念重要的筆記,讓他們在認真聽的基礎上把筆記寫出來,而不是教師一一地展示在板書上。這樣,可以使得他們聽而認真地記并且有效率有速度地聽記。
(二)規范說,激發學生語言表達興趣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課堂上,教師的提問、學生的回答、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與合作學習、說話訓練等都是口語交際的一種形式。所以,培養好口語交際能力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的能力很重要。因此,教師應該創設各類交際情境,讓學生多說、多交流。對一些表達能力不怎么好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學生敢說、大膽地說。這也就需要教師的引領示范了。在說話的訓練上,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并針對某一話題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教師要對發言的學生逐一點評,指出每一位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提升學生對“說”自我糾正的能力。點評可以通過師評、自評、學生互評等各種方式進行。另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語言的組織能力。為了讓某些不善言辭、不敢說的學生,用自己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要注重學生口語的訓練和復述能力的培養。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訓練就是對學生說能力的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要精心備課,要設計各個環節,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說,都有話說,都能參與。從而使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變得自信,使得課堂氣氛活躍起來,進而讓學生們的說能力得到提升。
(三)少講多讀,積淀語感,教學生會讀書
“聽說讀寫”是語文最基本的素質能力的體現。“讀”是核心,學生讀課文如果老停頓、漏字、添字,或者讀錯字,讀的人辛苦,聽的人更是捏一把汗。那么,如果學生讀不流暢,又何來說清楚?只有讀得流利,才能說得清楚,寫得明白。學生唯有讀才是走進文本的第一步,才是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唯一途徑,也是體驗作者思想感情的鑰匙。讀書是積累,是對語言、情感、思想、生活的積累。課堂上應是讀書瑯瑯的。然而,現在的語文教學課堂充斥著對文本的分析,學生沒有讀的時間。因此,教師雖然對課文挖得深,拓得寬,但學生卻更糊涂,更找不著邊際,只是機械地記住課文講了什么,至于理解和運用則根本談不上了。事實證明,成功的課堂應是書聲瑯瑯的課堂。特級教師竇桂梅在講授《我的爸爸叫焦尼》時,變著法地讓學生反復讀書,同桌互讀、師生互讀、小組讀、指名讀,輪讀等,當學生讀不出味時,教師進再行范讀,并且及時地給與評價和指導。一課學完之后,學生對文章了如指掌,熟讀成誦,對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表達爛熟于心。可見,我們應重視引導學生朗讀,更應重視朗讀的指導。
《新課標》對讀書的三個要求是: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讀“正確”,就是不讀錯字,包括不添字、不漏字、不調換字的順序等,還應把字音讀準。讀“流利”,指用適當的速度,不唱讀、不頓讀、不重復讀、不拖腔拉調、不裝腔作勢,做到詞連續,句子之間停頓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