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婷 石春爽
摘要:“再設計”是設計領域新興的詞藻,出現在21世紀初期,并在設計界產生激烈的討論。設計行業的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人們有目共睹的事實,目前設計領域里“創意”一詞風靡全球。
關鍵詞:巴黎圣母院;文化修復;改良設計;再設計
一、以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為例解析文化修復、再設計
1.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前生今世”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于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但在今年的四月份一場大火,不僅僅是燃燒了一個800多年優秀的歷史建筑,更是燃燒了多個時代人們的心血。在毀滅性的大火之后,法國國民議會開始審議巴黎圣母院重建法案,法國總理關于重建設計說過,要使大教堂“適應新時代的技術與挑戰”并且“比以前更加美麗”。這也是文化再修復的重中之重,吸收原來優秀的歷史文化 ,摒棄其糟粕,迎合新時代的新氣象,這才是文化修復的核心所在。
2.各國對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修復的提案
今年8月份舉行的巴黎圣母院屋頂設計大賽中,中國旅美建筑師提出的“巴黎心跳”方案獲得冠軍。這也是近幾年來,中國的建筑設計已經具備了頂尖水平,并且走出了國門,受到了世界的認可。“巴黎心跳”這個名字是創意與技術的完美碰撞,其中“時間膠囊”的設計是中樞,它是利用磁懸浮技術在塔樓設計特殊裝置,讓它上下浮動,每半個世紀打開一次,即完成“巴黎心跳”的設定。這項設計符合法國總理的要求,也適應這個科技時代的潮流。
福斯特建筑事務所也參與此次國際競賽的一眾設計公司的行列,為巴黎圣母院設計一個替代尖塔。福斯特提出了一個玻璃和鋼鐵的替代方案,使教堂被毀的屋頂變得“輕盈而通風”。大火部分摧毀了標志性的大教堂后,法國現在打算推進對標志性建筑的修繕計劃。這項設計與800多年前的巴黎圣母院全然不同,它以全新的視角使其適應這個時代。同時福斯特建筑事務所的設計采用新型材料-玻璃和鋼鐵的替代,這是那個時代所沒有的東西,新事物的產生的火花也是這一設計的關鍵所在。
Studio NAB則是設想了一個替代的“溫室屋頂”。該項目將被稱為“綠色環保的大教堂”,旨在創造包含引入生物多樣性,教育與和平包容的綠色屋頂。溫室將舉辦城市農業,園藝和永續農業等再教育,使貧困人群擁有重新融入社會的權利。同時綠色屋頂還設置了面向孩子的工作坊,使兒童與自然重新聯系起來。
一位來自斯洛伐克的建筑師 Vizumatelier建議設計一個輕質的塔頂,頂部有一束直射上天的光束。這一做法是在重塑哥特時代的精神。設計師說:“那時的建筑師竭盡全力地嘗試離天空更近一些,Viollet le Duc在19世紀改造時就是這么實踐的。現在我們有條件實現它了。”這個設計以一種時代精神結合當代材料工程,完成了過去與現在的完美融合。
法國建筑師大衛·德魯則認為我們應當在緬懷過去與展望未來中找一個中間點。所以他設計了一個以現代手法還原原有設計的大教堂。
二、以《蒙娜麗莎》為例解析改良設計
1.《蒙娜麗莎》的“前世今生”
《蒙娜麗莎》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芬奇創作的油畫,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這幅畫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它還折射出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于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這幅畫的影響力一直持續至今,可見其影響力之大,同時他還影響了一代大師杜尚。
2.杜尚對《蒙娜麗莎》的改良設計
在1917年,杜尚在《蒙娜麗莎》的印刷品上,用鉛筆涂上了山羊胡子,并標以“L.H.O.O.Q”的字樣。他的好友弗朗西斯·畢卡比亞將之公諸于世,以“杜尚的達達主義作品”這一標題發表在雜志上。公布后引發爭議。事實上,杜尚要表達的是與達·芬奇時代的割裂,但保留了圖像上內在的聯系,展示了他真正渺視傳統、無視約束的品性。他把反藝術推向了極致,給后繼的藝術運動以新的啟迪。這一對待“經典名作”的態度立刻遭到了傳統藝術衛道士們的大力抨擊。然而,杜尚提出的問題是:為什么我們不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大師”的作品?如果我們永遠把“大師”的作品壓在自己頭上,我們個人的精神就永遠都會受到“高貴”的奴役。此外,不可否認的是,杜尚重畫過的《蒙娜麗莎》另有一種特別的味道,這也為后來的藝術創作另辟一條路,70、80年代有許多藝術家用重畫的方式來進行創作。所以杜尚的意義在于,他對藝術的邊界和本質提出了質疑,促使我們以新的眼光和視角來看待整個藝術史和藝術品。而他的現成品藝術也突出了觀念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地位。
不論是文化修復、再設計還是改良設計都是對那個時代的更新,迎合當代文化的設計,是一個新興文化的基礎。但不同的是改良設計是為了滿足個人或利益的需求而從事的活動;再設計是為了解決社會上多數人共同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的探索設計本質的活動,它們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但都是一個時代的變化。從巴黎圣母院的再一次文化修復設計,到《蒙娜麗莎的》改良設計,都是在其原有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再設計,再設計是為了更好的使作品或建筑等設計更好地融入到當今的社會生活之中。每一位設計師與建筑師的最初意愿都是為了使作品更好的流傳下去,給予其新的定義,使其有一個不同于之前的樣子但卻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系。
作者簡介:王雪婷(1997.11-),女,漢族,籍貫:河北唐山人,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方向:視覺平面
(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