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法典》在侵權責任法對高空墜物侵權責任規定的基礎下完善了相關規定,明確了物業和公安機關的相關責任。針對我國高空拋物侵權案件的現行立法的規定以及司法實踐中的困境,應從明確責任主體范圍和責任形態角度完善高空拋物侵權責任制度,同時建立社會救助基金保障受害人的權益。
關鍵詞:高空拋物;補償責任;公平分擔責任
0引言
最高人民法院在2021年工作報告中指出,必須加大懲治力度,維護群眾“頭頂上”的安全。高空拋物問題無疑得到了空前的重視,然而就高空拋物侵權責任仍舊存在一些有待商討的問題,本文試以論述。
一、高空拋物侵權責任制度存在的局限
1.法院判決執行難。司法實踐中,雖然法院有所判決,但是判決執行困難的情況屢見不鮮。主要原因可歸結為:第一,被告認為自己并沒有做的事情卻要去承擔責任,沒有道理的;其次,因被告眾多,實際履行責任的非常少,有時候即使有補償,但實際獲得補償的比例非常小,其利益難以得到保證。
2.物業的安全保障義務范圍不明。雖然民法典明確了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應當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高空拋物情形的發生,但是規定過于抽象,物業公司的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應該覆蓋哪些方面并不明確,以及物業公司需要承擔什么及多大的責任等也不明確。
3.可能加害人的界定不明。“實際使用”是判斷建筑物使用人的標準,即可能是所有權人、承租人、借用人、居住權人等等。如果物業也實際占有使用房屋,例如某層是物業的辦公區,那么物業也應該是建筑物使用人。目前只要一棟樓前發生高空拋物糾紛,就得全樓的業主買單,責任主體范圍過于籠統,因此,可能加害人必須要有一個標準界定,不能說“一戶侵權,全樓買單”。
二、完善高空拋物侵權責任制度的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結合司法實踐概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高空拋物侵權責任制度。
1.明確責任承擔的主體。民法典在責任主體方面也表明其立場,“不能證明自己不是加害人的可能加害人承擔責任”以及規定公安機關的調查義務、物業安全保障義務,都是在盡可能的去確定責任主體的范圍。但是對于具體的該如何確定還沒有相關規定。明確責任主體要進行利益平衡,減輕當事人訴累。窮盡最大的手段明確可能加害人,縮小范圍,一方面有助于解決高空拋物案件以往人數眾多、反復申訴造成訴累的狀況;另一方面,統一確定可能加害人的方式,有助于減少同案不同判的現象。雖然類似案件會存在大多數的價值判斷,“標準”似乎難以確定,但是對于大方向的把握,具體確定的方法論還是有必要明確的。這也有助于讓群眾的接受度提高,進一步解決執行難的問題。綜上所述,明確責任人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第一,用盡調查確定實際加害人;第二,盡可能的縮小可能加害人的范圍。
2.明確承擔的責任形態。對于可能加害人來說,其承擔的補償責任是基于考慮社會利益和穩定,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對受害人承擔的道義補償,與實際加害人的賠償責任和物業未履行相關安全保障義務而承擔的賠償責任不同,應當予以嚴格區分。1立法解釋應將補償責任作進一步的明示,可能加害人的補償責任僅是補償,應將其作縮小解釋,是在于受害人無法得到有效救濟的情況下給予適當補償。可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受害人是否有購買保險。例如受害人購買了人身保險或相關財產保險,在保險公司進行賠付之后,剩下部分損失由可能加害人進行補償適當的損失。第二,考慮受害人的經濟狀況。若受害人經濟條件較好的,可以適當減少可能加害人的補償范圍,反之亦然。這是基于補償責任的理論基礎,可能加害人并非侵權人,也由于實踐中經常有承擔全部責任的誤解,所以要強調補償責任,需要通過司法解釋來確定,可以考慮將可能加害人的責任確定為“適當補償責任”更為妥當。
對于物業來說,在一般情況下,法院在審理該類案件時,在認定建筑物管理人是否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時,主要考量其履行管理責任的客觀情況及是否設置安全警示標志等方面,綜合判斷物業公司等建筑物管理人的過錯程度及賠償責任承擔。2《民法典》第1254條關于“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表述過于抽象,司法解釋應作進一步明確。比如最有利的證據便是依靠電子監控,在保證隱私的情況下,在頂層或者采取仰視的方式安裝監控。若規定過于抽象,很容易出現“漏洞”,不利于實踐中的規則的實施。
對于公安機關來說,《民法典》強調了公安機關的調查責任大大提高了案件偵破的可能性。因為面對不明侵害人,要普通群眾用自己的力量去尋找真正行為人,有點為難,一旦公安機關介入,采取普通人不能用的技術偵查手段,有助于破案。這方面可以學習香港的“偵查高空擲物特別任務隊”,采取技術偵查的手段持續監視,有效偵破多宗高空擲物案。除了明確公安機關的責任之外,也要賦予公安機關一定的權利去調查案子,爭取高空拋物案件都有“行為人”。
3.建立多元化的救濟方式。經過實踐的驗證,僅僅靠法院的判決可能加害人承擔責任,是無法解決高空拋物帶來的社會問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還得運用綜合治理的方式進行救濟。
建立多元化的救濟機制需要各方進行積極地配合。首先,可以考慮社會保險、責任保險制度、救助基金等,社會機構和保險公司可以推出相關產品。實踐中出現過社會保險對受害人進行補償的案例,武漢漢陽區法院曾作出一份判決:高空拋物造成受害人損失22萬元,武漢市漢陽區政府投保了公眾責任險,保險公司因此賠付了10萬元。3此案件也表明了社會保險制度的益處以及可以實施的可能性。其次,法院在審判的時候要考慮多方的責任,例如物業、建筑物使用人以及受害人是否有購買保險等等;政府要積極促進社會保險的完善,高空拋物涉及公共利益,政府應當要主動發揮自己的職能,維護公民和社會的利益;社區要積極宣傳高空拋物的危害,組織居民進行捐款,盡可能的幫助受害人。
建立多元化的救濟制度,目的在于平衡社會各方利益,實現社會的公平,不再讓受害人的損失無法得到救濟,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從“重慶煙灰缸”高空拋物第一案至今,我國對此已經經歷過從立法缺失——設立規定——完善立法三個階段了。在未來,我們仍要為解決此問題做出努力,徹底拔除“懸在頭頂的痛”,對于高空拋物規則的研究和完善不會止步于此。
參考文獻
[1]孟祥沛.連坐惡法豈能死灰復燃——論《侵權責任法》第87條及民法典編纂中的高空拋物責任[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0,35(03):104-115.
[2]楊垠紅:《高空不明拋擲物致害責任之比較研究》,載《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1]吳雙.高空拋物墜物致人損害規則的反思與完善[J].淮陰工學院學報,2020,29(04):20-24.
作者簡介: 劉仲平,男,湖北黃岡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教師。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廣東 ?珠海 ?519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