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乎提·吐爾孫
摘要:水稻種植和栽培期間,為了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科學運用高產栽培技術特別重要,對于水稻種植人員而言,要結合水稻的種植要求,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問題,合理運用高產栽培技術,不斷提升水稻產量。基于此,本文重點探討水稻種植中高產栽培技術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高產栽培技術;水稻;病蟲害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在糧油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稻米營養價值高,易于消化,是我國群眾日常生活中喜愛的主食,稻草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可以用作飼料或者編織草繩。在水稻生產過程中,要積極加強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結合土壤、氣候等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加強田間管理力度,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1.水稻種植要求
第一,合理選擇水稻。選種是水稻栽培的基礎,對于水稻的栽培來說,合理的選擇水稻品種,是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的根本保障,可以提高水稻抗病性和抗逆性。在種植之前,種植人員需要培育種子,并根據其所在地區的具體情況,科學選擇水稻,進一步明確該地區的實際種植需求,進而有效提高水稻產量。第二,妥善處理水稻的種子。因為種子的外壁較薄,閉合不嚴密,故種植人員要妥善處理種子,在浸泡種子之前,需要及時進行翻曬,有效提高種子發芽率。將干癟、顆粒較小的種子篩除,將種子放在恒溫27℃的藥液中保持72小時,提高水稻種子的抗病性能和發芽率。浸種結束之后對種子進行晾曬,減少種子中病蟲害的影響,還可以在種植時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消滅土傳病害和蟲害,降低病蟲害的威脅。第三,科學育秧,提高秧苗的壯實度。在選擇水稻的過程當中,要求種植人員進行科學育秧,不斷提升秧苗質量,確保水稻產量得到有效提高。科學播種可以提高水稻幼苗的成活率,為保證水稻幼苗可以充分吸收營養,在播種的時候要保證播種均勻,深度正常,不能太深或太淺,遵循精量勻播的原則,確保精細化播種。播種之后要及時對幼苗進行施肥和灌溉,為幼苗提供充足的營養,可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對土壤的肥力條件進行檢測,根據土壤肥力情況施入適當的肥料,確保水稻生長過程中營養充足,避免肥料浪費。對于水稻種植人員而言,需要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翻種,確保水稻秧苗營養全面,不斷提高秧苗的壯實度。
2高產栽培技術的具體運用
2.1采取精細化播種模式
在水稻種植過程當中,為了保證高產栽培技術得到良好運用,要求種植人員采取精細化播種模式,在播種環節,要合理選擇播種時間,科學確定播種量,并嚴格控制水稻播種密度,不斷提升水稻的播種質量。同時,要想進一步提高雜交水稻的產量,通過采取精細化播種方式,可以更好滿足水稻植株生長發育需求。對于種植人員來講,可以適當提高水稻植物的栽培密度,可以提升水稻產量。此外,種植人員還要妥善處理秧苗,不斷提升水稻秧苗壯實度。如果稻田中的雜草比較多,種植人員還要定期清除,避免雜草和水稻秧苗競爭營養物質,為水稻秧苗后續生長發育提供良好支撐,使得水稻產量得到更好保障。在應用精細化播種方式的過程當中,要求種植人員根據水稻植株的生長發育情況,對既有的播種模式進行優化,在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不斷提升水稻品質。
2.2定期施肥
根據水稻種植和栽培特點可以得知,通過積極運用高產栽培技術,并定期進行施肥,加強日常管理,能夠為水稻秧苗的正常生長提供充足營養。同時,在定植前,還加添加適量的底肥,確保土壤具備一定的肥力,滿足水稻秧苗的正常生長發育要求,促進水稻秧苗的快速生長發育。除此之外,在水稻生長后期,要求種植人員密切關注水稻植株的生長發育情況,在水稻生長后期,要及時追肥,防止水稻植株在后續生長過程中出現營養缺失現象,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
2.3水分管理
隨著水稻幼苗生長,其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會越來越高,北方水稻生長后期很容易出現倒伏現象,為避免倒伏,要及時對稻田進行放水和蓄水處理。孕穗期是水稻需水的敏感時期,這個階段稻田水的高度保持在7厘米左右為宜,不能缺水,孕穗期一旦缺水,很容易減少水稻的顆粒數。孕穗期的溫度最好控制在17℃以下,預防冷害的發生,當北方的低溫天氣過后,可以將水層恢復到4厘米。等到抽穗開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期則保持間歇性灌溉,一般在抽穗之后的30天以內,稻田內不能斷水,避免水稻早衰,影響水稻的產量。
2.4通風和除草
稻田太過密集,會影響水稻的生長水平,需要注意稻田的通風性,確保水稻可以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增加水稻的抽穗率。隨著水稻生長,稻田中會出現雜草,可以使用除草劑對雜草進行科學處理,降低雜草的影響。
2.5加大病蟲害防治
根據水稻種植和栽培特點能夠得知,通過加強病蟲害防治力度,能夠進一步提升水稻的產量,對于種植人員而言,要根據水稻的生長發育情況,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為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長發育提供良好條件,不斷提升水稻的產量。水稻生長期間常見的病蟲害有二化螟、紋枯病、稻瘟病等,對于病蟲害可采取綜合防治手段。種植人員還要科學選擇病蟲害防治技術,通過密切觀察水稻植株的生長發育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病蟲害防治技術,不斷提高水稻產量。另外,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生物防治技術危害小,屬于綠色防控技術,一方面可以釋放害蟲天敵,利用天敵對害蟲進行捕食,減少田間的害蟲,另一方面,可以使用生物農藥,在水稻生長期間,施用昆蟲性激素藥,影響害蟲繁衍,讓蟲害得到控制,減少害蟲數量。為了更好的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水稻種植人員要定期深入田間進行觀察,并嚴格控制各類藥物的劑量,減小藥物對水稻正常生長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例如,在某水稻種植田當中,通過加強水稻病蟲害防治力度,該地區的水稻產量得到明顯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產栽培技術在水稻種植當中的具體運用進行全面化分析,例如采取精細化播種模式、定期施肥、加大病蟲害防治等等,可以確保水稻產量和品質得到雙重提升,減少病蟲害的出現,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飛,彭少兵.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2018,30(10):1129-1136.
[2]齊國峰.水稻直播栽培方式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北方水稻,2017,47(04):61-64.
[3]彭少兵.對轉型時期水稻生產的戰略思考[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4,44(08):845-850.
(阿克陶縣皮拉勒鄉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新疆 ?阿克陶 ?84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