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銳
北京市通州區(qū)新華醫(yī)院口腔科,北京 101100
安氏Ⅱ類1分類伴口呼吸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錯牙合畸形,由于口呼吸影響,導致患者唇部肌肉松弛,舌、下頜下降并向后旋轉生長,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后牙弓狹窄、上前牙突出、腭蓋高拱等畸形。生長發(fā)育時期的兒童,常伴有一些口呼吸、咬唇、吐舌、吮指等不良習慣,若未得到及時矯正與治療,易引起牙頜形態(tài)異常或肌肉功能異常。MRC(肌功能研究中心)矯治器系統(tǒng)是牙科預成材料,具有正位牙齒、肌功能訓練的雙重效果,能夠將肌肉、頜骨、嘴唇等協(xié)調至正常部位,保持平衡狀態(tài),在口腔臨床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1]。本研究選取于我院就診(2018年9月到2020年9月間)的14例安氏Ⅱ類1分類伴口呼吸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安氏Ⅱ類1分類伴口呼吸患者實施固定矯治與MRC矯治器對其療效的影響,現(xiàn)進行如下總結報道。
1.1臨床資料 本研究14例分析對象為于我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間就診的安氏Ⅱ類1分類伴口呼吸患者。入選對象中男5例,女9例;年齡7歲到10歲,平均年齡(8.59±0.74)歲。納入標準:患者均伴前牙Ⅱ-Ⅲ°深覆蓋與深覆合;上下牙列呈現(xiàn)輕度、中度擁擠狀態(tài);經(jīng)觀察患者牙齒模型與面型,存在典型口呼吸面型,包括上頜前突、開唇露齒、下頜后縮、后牙遠中關系、前牙開牙合等;經(jīng)生長發(fā)育檢查結果顯示患者處于生長發(fā)育高峰期。排除標準:正畸治療史患者;先天性頜面部畸形疾病患者;鼻塞、鼻炎等疾病患者;呼吸睡眠障礙患者;扁桃體或腺樣體切除患者。
1.2方法
1.2.1檢查 記錄并觀察患者異常咀嚼、吞咽、吐舌、口呼吸、咬唇等不良口腔習慣,予以患者面像拍照、口內拍照、口腔模型制備、X線檢查等,通過德國sirona西諾德 X光機經(jīng)標準化條件攝取患者牙尖交錯位X線頭顱側位片,并做好相關記錄。
1.2.2矯治器的選擇 患者均選用K1-K2系列矯治器,根據(jù)患者牙弓大小、年齡等選取適宜型號。指導患者戴入矯治器,告知患者閉合嘴唇,將舌尖置于上腭前部舌尖定位裝置上,避免說話或進食,經(jīng)鼻呼吸。日間要求患者佩戴時間超過2小時,夜間佩戴時間超過10小時。結合口周肌異常結構特點,設計肌功能指導與訓練方案。肌功能訓練包括口呼吸:上下唇閉合,舌體輕抵上腭,屏氣,保證空氣經(jīng)鼻腔進行深吸氣與深呼氣;開唇露齒:拉紐扣訓練、包唇訓練、抿唇訓練;吐舌習慣:舌上抬操、卷舌訓練以及彈舌訓練等;不良吞咽:咬棉卷吞咽訓練、帶訓練器喝水訓練。叮囑患者前兩周每周進行1次復診,后4-6周復診1次,明顯適應后改為每月復診1次。
1.3觀察指標 拍攝治療后牙合面像、頭顱正側位片以及曲面斷層片,與治療前相對比,評價臨床療效。
1.4數(shù)據(jù)處理 選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實施χ2檢驗,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患者上前牙軸傾度明顯縮小,前牙覆牙合覆蓋恢復正常,磨牙呈Ⅰ類關系,患者側貌明顯改善,治療后患者SNA、ANB、SGn-FH、FH-MP、SN-PP、U1-SN較治療前明顯減少,SNB、S-Go、N-Me、S-Go/N-Me值較治療前明顯增大(P<0.05)。詳情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頭影測量結果分析
口呼吸患者常由于口周肌肉功能異常而導致出現(xiàn)上牙弓狹窄、上切牙擁擠、腭蓋高拱等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口呼吸會對患者頜面部外貌、睡眠質量、發(fā)音等造成一定影響,甚至導致患者生長發(fā)育異常。因此,應積極為安氏Ⅱ類1分類伴口呼吸錯牙合畸形患者盡早進行矯治[2]。
固定矯治與MRC矯治器不僅能夠訓練患者經(jīng)鼻呼吸,還能夠通過固定矯治器有效改善患者不良肌功能習慣,縮短患者治療時間與整體矯治療程,保證矯治效果的穩(wěn)定。在佩戴MRC矯治器的過程中,要求患者同步開展肌功能訓練操,能夠促進患者咀嚼肌、口周肌、舌肌功能正常,進而達到口頜系統(tǒng)內部軟組織與外部軟組織的平衡[3]。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治療后患者SNA、ANB、SGn-FH、FH-MP、SN-PP、U1-SN較治療前明顯減少,SNB、S-Go、N-Me、S-Go/N-Me值較治療前明顯增大(P<0.05)。治療后SNB增大表明頜間MRC與短Ⅱ類牽引的聯(lián)合應用有效促進了下頜向前發(fā)育;S-Go/N-Me值明顯增大表明患者治療后垂直向控制情況良好。
綜上所述,固定矯治與MRC矯治器治療安氏Ⅱ類1分類伴口呼吸患者能夠取得較好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