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全梅
貴州省湄潭縣人民醫院,貴州 湄潭 564100
消化性潰瘍是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1],在胃、十二指腸中多發,若未得到及時的治療,會導致穿孔、出血、梗阻等嚴重并發癥發生。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病情若未及時進行控制,可能會引發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應及時采取有效方法為患者進行治療。本文對內鏡下止血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旨在提高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臨床療效。正文闡述如下:
1.1資料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本院接收的84例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病例選取時間: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并出血;入院前均無嚴重感染;知情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者。
排除標準:存在癌性潰瘍、其他胃腸道病變的患者;存在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異常的患者;存在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存在藥物使用禁忌證的患者。
對照組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齡為22歲至65歲,年齡平均值(45.38±4.67)歲。潰瘍類型:十二指腸潰瘍20例,胃潰瘍18例,復合型潰瘍4例。出血時間為1-18h,平均時間為(11.25±2.40)h。
觀察組42例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為23歲至64歲,年齡平均值(45.46±4.74)歲。潰瘍類型:十二指腸潰瘍19例,胃潰瘍17例,復合型潰瘍6例。出血時間為1-19h,平均時間為(11.33±2.47)h。
兩組之間對比基線資料差距不顯著(P>0.05)。
1.2方法 對照組:奧美拉唑。靜脈滴注奧美拉唑40mg(石藥集團歐意藥業),10mg/h持續泵入,共計治療3-5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內鏡下止血治療。使用異丙酚鎮痛,置入胃鏡,在胃鏡引導下將胃內血液、液體吸凈;采用生理鹽水對潰瘍創面進行沖洗,觀察潰瘍情況和出血情況,經胃鏡通道放入止血夾持放器,使用金屬鈦夾將出血部位兩端夾閉,以阻斷血流,將噴灑導管置入,對潰瘍組織使用生理氯化鈉溶液進行噴灑,確認止血成功后,將相關操作儀器退出。
1.3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1)詳細記錄兩組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患者的治療情況。
(2)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并記錄經內鏡檢查治療后的再出血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組內對比采取配對t檢驗,組間對照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情況 觀察組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患者的止血時間比對照組短,嘔血、黑便等癥狀消失時間同對照組相比均更短,P<0.05。
見表1所示:

表1 對比兩組的治療情況(d)
2.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和再出血率 兩組患者之間對比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再出血率同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P<0.05。
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對比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和再出血率[n(%)]
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隨著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而不斷升高,胃蛋白酶及胃酸分泌異常是該病的主要病因。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危重癥,若止血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患者死亡,故此及時、有效的治療對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預后意義重大。
以往臨床中多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奧美拉唑作為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可直接作用于胃壁細胞,對細胞內H+-K+KATP酶進行控制[2],進而發揮抑酸效果,可維持病灶局部pH值,防止纖維蛋白凝血酶對血小板產生消化作用,可起到一定的止血效果,但不適合應用在病情嚴重的患者中,且容易再出血,預后效果差。
內鏡下止血治療借助內鏡能對出血部位、性質進行明確,采用金屬夾進行止血操作可精準定位出血部位,避免再次出血且具有較強的靶向性[3],可快速止血;另外在止血后有利于形成炎性肉芽組織[4],從而減少術后再出血情況發生,金屬夾可在半個月后自行排出體外,不需要進行二次手術。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患者的止血時間、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更短,不良反應少,再出血率更低,充分說明了在奧美拉唑的基礎上進行內鏡下止血治療的止血效果顯著,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內鏡下止血治療能夠迅速改善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患者的出血等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止血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