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文
淄博市第一醫院體檢科,山東 淄博 255200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血管性非化膿性炎癥疾病,近年來,其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超)具有無創、準確率高、重復性好、價格低廉等優勢而被臨床醫生所重視,其已被廣泛應用于下肢DVT診斷。本研究對160例疑似DVT患者采用彩超進行檢查,并分析其危險因素。
1.1研究對象 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我院臨床科室診斷為疑似DVT的患者160例,其中男95例,女65例,年齡41~86歲;病程1d~1個月;均有下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曲張等表現,行走時加劇;部分無典型癥狀。排出標準:創傷、長期接受抗凝治療患者。
1.2檢查方法 采用飛利浦EPIQ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7.0~12.0MHz頻率,待測者取仰臥體位,充分暴露下肢,外展外旋,由近端向遠端進行多切面掃查,對髂外靜脈、股總靜脈、股深靜脈、股淺靜脈、脛前靜脈進行掃查。觀察下肢靜脈橫軸、縱軸二維圖像,實時觀察血管壁、管腔及其周圍結構,用二維圖像觀察管徑、管壁及管腔內血栓情況;觀察血管腔內是否有無血流、反流及充盈缺損現象,記錄血栓部位、大小及栓塞程度及血流動力學指標。
1.3診斷標準 參考相關研究資料進行下肢DVT的診斷[1]:①下肢靜脈血管腔內有無-低-中-強的實性回聲;②探頭加壓后管腔無法壓閉或部分壓閉;③靜脈血管不法壓癟;④血栓處無自主性或激惹性血流。
1.4觀察項目 收集患者性別、年齡、BMI、吸煙史、飲酒史、腦血管病史等資料。
1.5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用%表示,血栓形成危險因素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用SAS10.1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彩超診斷情況 160例患者經彩超檢查發現下肢DVT陽性60例,下肢DVT發生率為37.5%(60/160)。
2.2下肢DVT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DVT陽性患者的性別、飲酒史方面與DVT陰性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60歲、體重指數≤30 kg/m2、有吸煙史、發熱癥狀、腦血管病史、靜脈血栓史的比例均明顯高于DVT陰性患者(P<0.05),見表1。

表1 下肢DVT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2.3下肢DVT發生的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年齡、體重指數、有吸煙史、有發熱癥狀、有腦血管病史、有靜脈血栓史均為下肢DVT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下肢DVT發生的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DVT以患肢急性疼痛、腫脹,淺靜脈曲張、色素沉著等主要表現。但仍有超50%患者無下肢腫脹、小腿疼痛、壓痛等表現,這給下肢DVT的早期診斷增加了困難;而且,很多患者由于骨折、手術、炎癥反應、制動等因素亦可引起肢體腫脹和疼痛,易誤診[2]。而彩超屬于無創性血管造影技術,具有無創、重復性好、準確率高且費用低廉等優勢,因此被廣泛應用于下肢DVT的診斷。彩超可清晰顯示靜脈的解剖結構和血流動力學特征,其對DVT的診斷敏感性超93%,準確率超90%[3]。可見,應用彩超對下肢進行DVT有著重要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DVT患者患肢病變部位血管腔內部有實質回聲,信號強弱不等,管腔變小,管腔閉塞或部分堵塞;管壁增厚呈彌漫性或局限性,內壁毛糙;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可觀察到或無線狀血流束,血栓部位的血栓一側沿血管壁連續或斷續通過,鄰近部位可有側支血管開放,呈“軌道征”,提示彩超可確定下肢DVT部位、形態、范圍和回聲特征,了解管腔阻塞和側支循環形成情況,而且可提供血流動力學信息。
本研究最后對下肢DVT發生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年齡、BMI、有吸煙史、有發熱癥狀、有腦血管病史、有靜脈血栓史均為下肢DVT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
總之,彩超進行下肢DVT篩查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