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舟
滄州渤海新區中捷醫院,河北 滄州 061108
在泌尿外科中,良性前列腺增生屬于常見疾病的一種,發病率較高,主要患者是老年男性,給生活和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在近幾年中,隨著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其發病率也逐漸上升[1]。治療手段主要是藥物和手術為主,在本次研究中,對2019年1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62例實施治療,表示經尿道前列腺鈥激光剜除術效果理想,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62例,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31例,年齡63-78歲,平均(69.4±2.2)歲,病程11個月-9年,平均(5.3±1.7)年;研究組31例,年齡62-82歲,平均(72.6±2.4)歲,病程9個月-8年,平均(5.1±1.5)年。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麻醉應用的是腰硬聯合麻醉,常規鋪巾和消毒。操作:在直觀的狀態下將電切鏡經尿道置入,對患者的輸尿管開口、膀胱、前列腺、精阜等組織進行觀察,電凝、電切的功率設置成為60W、120W,在大約6點鐘的位置切一縱行標志溝,將膀胱頸作為起點,終點為精阜近側緣,深度為外科包膜,分別切除中葉、兩側葉及腹側組織,對腺窩創面、前列腺尖部修整,并應用電凝止血。切除的碎塊組織及時吸出,留置F22三腔Foley氣囊導尿管,持續性的沖洗膀胱。
1.2.2研究組 麻醉方式和體位和對照組相同。使用激光能量為100W鈥激光機。操作過程:在直視中將電切鏡置入,觀察膀胱、后尿道及相關解剖標志如輸尿管口、膀胱頸、前列腺、精阜等,直徑為550μm鈥激光光纖置入,在膀胱頸和精阜之間7點鐘和5點鐘方向中側葉交界的位置使用激光切開,前列腺外科包膜作為重點,根據此間隙逐漸切開到膀胱頸部,橫行切開膀胱頸部前列腺組織到環狀纖維,切除中葉、在精阜近側橫向切開,將5、7點2條溝槽進行連接,使用鏡鞘將前列腺腺體穩妥的抵住,沿著包膜向膀胱的位置逐漸向前推進,使用鈥激光離斷包膜粘連部位,將葉腺體切除,推進到膀胱中。切除側葉,5點鐘的方向逆時剝離腺體到1點鐘位置,在膀胱頸12點鐘位置切開腺體,將部分尿道黏膜保留,順時針剝離到1點鐘的位置,徹底剜除左側腺體,使用相同的方式剜除右側腺體,檢查前列腺窩及創面情況,使用組織粉碎器將組織全部粉碎并吸出,保留導尿管。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療效。其中無效:最大尿流率、殘留尿量、臨床癥狀改善的程度低于60%;顯效:最大尿流率、殘留尿量、臨床癥狀改善程度超過60%;痊愈:最大尿流率、殘留尿量已經恢復到正常狀態,臨床癥狀消失。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
(2)比較兩組手術情況。包含的有:住院時間、尿管留置時間、膀胱沖洗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

2.1研究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2.2研究組住院時間、尿管留置時間、膀胱沖洗時間、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良性前列腺增生屬于男性泌尿系統較為常見的良性疾病,發病的人群中老年男性,容易出現:尿頻、反復尿潴留、血尿、尿路感染、腹股溝疝、膀胱結石、憩室等,如果沒有得到有效和及時的治療,會導致患者發生逼尿肌出現失代償,引起腎積水,損傷腎功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均有較大的影響,所以針對性治療對患者來說有重要性[2]。
大部分前列腺增生患者會選擇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前列腺電切術適用于大多數前列腺增生患者,其相對于開放性手術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少,安全有效,手術適應癥比較寬等優點,已形成公認的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金標準。但是這種手術方式會產生較多的并發癥,例如出血、止血效果差,繼發性出血,經尿道電切綜合征,還會導致包膜穿孔發生[3]。
研究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尿管留置時間、膀胱沖洗時間、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P<0.05),經尿道前列腺鈥激光剜除術在治療過程中,波長具有選擇性水吸收,組織穿透深度僅為0.5mm,熱作用深度為0.5-1.0mm,可在汽化層以下形成一層凝固層,可凝固1mm大小的血管,具有良好的凝固止血作用,汽化切割的過程減少對組織有損傷,減少包膜穿孔并發癥,手術后尿路刺激征會有所降低。在手術中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可以控制組織對液體的吸收情況,避免發生稀釋性低鈉血癥[4]。
綜上所述,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過程當中,經尿道前列腺鈥激光剜除術效果理想,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