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龍
北流市人民醫院,廣西 北流 537400
慢性乙型肝炎(CHB)感染是我國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最主要致病因素[1]。據統計,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發病人數約為20億人,而成為CHB感染者約為2.48億,每年大約有65萬人因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癌以及肝硬化而致死[2]。目前針對CHB以西藥治療為主,但治療后患者會產生多種不良反應,影響其預后恢復。近年來中醫在治療CHB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相關研究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在治療CHB中具有顯著療效,可通過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達到免疫清除病毒的功效。因此本文就此進行研究,闡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對本院收治的120例CHB患者分為兩組,各60例,時間選為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其中,中藥組男、女各38、22例,年齡在16~53歲,平均為(37.82±7.54)歲。西藥組男、女各39、21例,年齡在18~53歲,平均為(37.81±7.45)歲。兩組基本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
1.2方法 西藥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給予患者服用北京百奧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恩替卡韋片(批號:國藥準字H20193077,規格:0.5mg)1次/d,0.5mg/次。中藥組給予患者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聯合西藥治療,西藥治療方式同西藥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藥方組成:干姜、桂枝各5g,灸甘草6g,白術、紫蘇梗、川芎、當歸、澤瀉、黃芩各10g,柴胡12g,茵陳、白芍各15g,茯苓20g,生牡蠣(先煎)30g。用水煎煮2次,1劑/d,分2次服用。2個月為1個療程,兩組均持續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中醫癥候積分標準[3]:倦怠乏力、食后腹脹等5項主癥,記為無、輕、中、重,分別為0、2、4、6分,時有大息、惡心暖氣等4項次癥,按無、輕、中、重分別記為0、1、2、3分。治療后對比兩組總有效率。痊愈: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減少≥70%,肝功能恢復至正常,脫氧核糖核酸(HBV-DNA)、乙肝e抗原(HBeAg)陰性;好轉: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下降至>50%,HBV-DNA、HBeAg有1項轉陰性;無效:患者病情無好轉,甚至惡化。檢測兩組谷草轉氨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等肝功能指標。

2.1兩組療效對比 中藥組總有效率91.67%高于西藥組71.67%(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療效 [n(%)]
2.2兩組肝功能指標分析 治療前,兩組AST和ALT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中藥組均低于西藥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肝功能指標
中醫學中,CHB屬“肋痛”“黃疸”等范疇,引發該病主要原因是源于濕熱疫毒侵入體內,濕熱之邪黏滯,邪留體內,入血稽留于肝,造成肝失條達、肝氣郁滯,故針對該病以疏肝理氣為主要治療原則[4]。
恩替卡韋是治療CHB的常用藥,其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中具有一定效果,但單獨使用極易產生藥物耐藥性等不良反應,預后效果較差[5]。本文所使用的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中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灸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紫蘇梗寬胸利膈、順氣安胎,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澤瀉利水消腫、滲濕、泄熱,黃芩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陽,茵陳利濕退黃、解毒療瘡,白芍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茯苓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寧心,生牡蠣平肝熄風、調理氣血。諸藥聯用可疏肝升陽、補脾益氣。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相較于西藥組,中藥組總有效率更高,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聯合西藥治療有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升治療效果;治療后中藥組AST、ALT指標較西藥組較低,表明該方具有保肝、降酶等作用,可減輕肝功能損傷。
綜上所述,相較于單獨使用西藥治療,聯合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以及肝功能,且療效穩定、持久,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