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
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蔡甸街衛生院,湖北 武漢 430100
冠心病是一種因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臟病,具有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等特點,盡早采取有效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才能有效降低其死亡率。盡管藥物治療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病情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病情得到一定控制后,若患者不能遵醫囑長期規范服藥、飲食和鍛煉等,也易導致其病情反復發作,基于此,還需要臨床對患者施行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提高其用藥、飲食等健康行為執行度評分,才能改善其預后[1]。本文主要分析了行為護理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與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間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者,(2)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依從性良好者;排除標準:(1)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2)存在嚴重意識障礙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為30:20,患者年齡分布:25-58歲,平均年齡(40.75±1.43)歲,研究組男女患者比例為32:18,患者年齡分布:26-57歲,平均年齡(40.78±1.4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口頭對患者宣講規范服藥的重要性,并密切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研究組采用行為護理干預,(1)用藥行為干預,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年齡、性格、文化程度等給其提供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遵醫囑規范服藥的重要性,并叮囑其按時、按量服用藥物,(2)日常生活習慣行為干預,護理人員還需告知患者經常熬夜、不規律作息等不健康的日常生活習慣可對其病情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以促進患者能形成健康的日常生活習慣。(3)飲食行為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還需告知患者健康的飲食習慣才能有效促進其病情康復,并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譜,如多攝入優質蛋白類食物,降低膽固醇和油膩食物的攝入量。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合理用藥、飲食、日常生活習慣等健康行為執行評分(各項健康行為評分總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健康行為執行度越高)及并發癥發生率。

2.1兩組患者合理用藥、飲食、運動等健康行為執行評分對比 研究組患者合理用藥、飲食、運動等健康行為執行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合理用藥、飲食、運動等健康行為執行評分對比分)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本次研究中,對兩組冠心病患者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及行為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行為護理組患者合理用藥、飲食、日常生活習慣等健康行為執行評分(91.63±1.76)分、(90.78±1.75)分、(90.45±2.06)分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80.78±1.54)分、(81.22±1.68)分(81.22±1.54)分,行為護理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6.00%)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14.00%),這與豆瑾[2]研究報告中得出的行為護理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6.0%)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12.0%)結論基本一致,說明在冠心病護理中應用行為護理,不僅能提高患者健康行為執行度,還能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
在冠心病護理中應用行為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的作用機理為:在常規護理方案中,護理人員多遵醫囑給患者提供常規用藥護理,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未考慮行為因素對患者病情的影響,從而導致患者護理效果并不理想。行為護理是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考慮到用藥、日常生活習慣、飲食等多方面行為因素對患者病情的影響,從而能指導護理人員對患者施行針對性的行為指導干預,如指導患者養成規范服藥的行為,養成規律的作息與合理的健康行為,通過這些健康行為,不僅能有效促進患者病情早期康復,同時還能消除不良因素對其病情的刺激,從而避免其病情發作[3]。
綜上所述,行為護理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