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革
黑龍江農墾神經精神病防治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前言:抑郁癥的發病率已逐漸年輕化,且致死率極高,是一種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的常見情感障礙,會影響人體正常思考能力以及是非判斷能力,常有患者存在自殺意向和行為,是一種具有高自殺率的精神性疾病[1]。抑郁癥的治療目前為止暫無根治術,通常依靠藥物進行改善,但療效尚不理想[2]。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實施,主要通過電流波對患者大腦產生刺激,引起短暫性意識喪失,進而提升治療效果[3]。但在電休克期間,患者易出現不良反應,對疾病預后帶來影響。對此,將臨床護理干預應用其中,觀察對抑郁癥患者電休克治療期間的疾病改善狀況,現將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100例抑郁癥患者參與本次實驗,均為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間收診,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n=50)行電休克治療+常規護理干預,該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1/29,年齡介于20~45歲,均值為(32.05±2.39)歲;(觀察組,n=50)行電休克治療+臨床護理干預,該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9/31,年齡介于25~49歲,均值為(37.26±2.22)歲,二者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進行電休克治療,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含提高患者認知,與其有效溝通,提供心理幫助等。觀察組在電休克治療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干預:(1)病情評估,患者入院后需針對其個人特征進行評估,結合病情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2)心理干預,患者對電休克的治療方式認知較淺,容易產生恐懼,并且對治療后的不良反應了解較少,需提前與患者溝通,告知其電休克治療的意義及方式,以及預后效果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緩解患者內心的不安;(3)電休克治療前,需完善相關檢查,囑患者禁水禁食,避免造成窒息死亡;(4)治療期間,需使患者保持平臥位,將其身上的金屬物品取出,并給予麻醉藥等,在電休克治療期間觀察患者生命體征;(5)治療后,做好相關防護,減輕不良反應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1)抑郁癥改善情況:由科室醫生對患者實施入院時和出院時的抑郁量表評估,采用Hami1ton抑郁量表進行測評,HAMD-24評分方式,包含內容為:憂郁情節、自殺、有罪感、睡眠不深、入睡困難等。共分為四個等級:①治愈:HAMD評分<8分;②顯效:HAMD評分8-20分;③有效:HAMD評分21-35分;④無效:HAMD評分>35分。
(2)不良反應:統計治療后兩組患者出現失眠、嗜睡、食欲降低、頭痛幾率。
1.4統計方法 將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評分差值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抑郁癥改善效果 觀察組患者抑郁癥改善較對照組更具優勢,(P<0.05)。見表1.

表1 抑郁癥改善效果分]
2.2不良反應 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失眠、嗜睡、食欲降低、頭痛不良反應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n(%)]
據相關文件報道,全球抑郁癥的發病率以高達3億以上,其中我國抑郁癥患者就占有5%,也就意味著我國有眾多的抑郁癥患者正處于自殺邊緣徘徊。隨著抑郁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減弱,不僅給家庭帶來較大的困擾,對社會也存在負擔。對于抑郁癥的治療除了常規藥物干預以外,還將電休克治療用于其疾病改善中。通過電流波的刺激,使患者出現短暫性意識喪失,已達到治療目的[4]。但在電休克治療期間,患者容易出現失眠、嗜睡、食欲降低、頭痛等不良反應,對電休克治療效果帶來阻礙。為此,需將臨床護理干預應用其中,在患者電休克治療期間展開全面性護理,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
就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干預后,抑郁癥改善較為明顯,且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表明臨床護理干預的實施對電休克治療患者帶來的安全保障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