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丹華
莒南縣婦幼保健院,山東 臨沂 276600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主要表現為頭暈、頸肩痛、手麻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與工作有著極大的影響[1]。在頸椎病治療中,除了采用恰當的治療方法,也要重視護理工作的落實。現今,中醫護理技術應用越來越普遍,在頸椎病治療中也不例外,有助于改善患者癥狀,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基于此,本文現以在我院2019年7月~2020年6月治療的60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中醫護理技術實施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以在我院治療的60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選取時段范圍2019年7月~2020年6月,依據隨機抽簽法分組,組別為參照組與試驗組。參照組30例患者中,年齡:25~58歲,平均為(42.45±4.34)歲;性別:男性16例,女性14例。試驗組30例患者中,年齡:24~58歲,平均為(42.19±4.51)歲;性別:男性17例,女性13例。兩組年齡、性別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
1.2方法 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即給予患者健康宣教,進行基礎護理。試驗組予以中醫護理,即(1)生活護理。加強患者頸部保暖,調節室內溫度,以患者感覺溫暖舒適為宜,避免患者頸部受淋或者受寒,可適當食用一些性熱食物,比如生姜、羊肉等,盡量少吃性寒、生冷的食物。在飲食方面,食物搭配注意配合治療療程,藥膳同補,比如白茅根豬腳湯、田七豬腳湯等。在中醫理論中,腎主骨,腎精充盈則利于筋骨,所以,在飲食中,可適當添加枸杞、杜仲等藥材。(2)情志護理。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應充分評估患者心理狀態,認真傾聽患者主訴,分析患者情緒不佳的原因,之后予以針對性疏導與安慰。同時,向患者說明頸椎病發病機制、中醫治療方法及意義等,提高患者認知,消除患者顧慮。(3)推拿與按摩。選取患者風池穴、曲池穴、天宗穴、肩井穴等穴位進行推拿與按摩,每天1次,每次20min,以此促進患者頸部功能恢復。此外,指導患者正確活動頸部,如頸部左右來回轉動、向后聳肩等,但不可用力太大,時間也不可太長,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避免過度牽拉影響病情恢復。(4)熏蒸護理。嚴格遵照醫囑,加熱川芎、當歸等藥材混合制成的藥汁,熏蒸頸部,每天1次,每次20~30min。結束熏蒸后,用沾濕中藥汁的毛巾予以熱敷,每天1次,每次20min。在熱敷中,溫度應適宜,以免燙傷。
1.3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護理前后癥狀評分、護理滿意度。(1)癥狀評分:對患者頭暈、頸肩痛、手麻癥狀評估,分值范圍0~3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2)護理滿意度:利用滿意度調查量表進行測評,等級劃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2.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癥狀評分 與護理前比較,兩組護理后頭暈、頸肩痛、手麻評分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詳見下表。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癥狀評分分)
2.2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與參照組相比,顯著提高(P<0.05),詳見下表。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n(%)]
頸椎病是一種因長期姿勢不正確而引起的椎體退行性病變,臨床分型有椎動脈型、神經根型等,主要表現為頭暈、頸肩痛、手麻等癥狀,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可能出現肢體痙攣、行走障礙等情況[2]。頸部神經非常多,手術風險非常高,所以,臨床不建議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多給予藥物、牽引、按摩等方法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中醫理論中,頸椎病屬于“痹癥”范疇,應以祛風散寒、補氣活血為原則。在頸椎病治療中,通過生活護理、情志護理、推拿與按摩、熏蒸護理等中醫護理技術的實施,能夠實現藥食同療,調節患者機體功能,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同時還可以加快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減輕患者臨床癥狀,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
本研究表明:試驗組癥狀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與相關文獻[3]報道基本相符。由此說明,頸椎病護理中應用中醫護理技術的臨床價值更高,有助于減輕患者癥狀,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總之,中醫護理技術在頸椎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十分理想,值得臨床借鑒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