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芬
濟南歷下愛爾眼科,山東 濟南 250011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特點即視力不可逆性進行性下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手術是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手段,創傷小且效果好。研究顯示,給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手術患者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病癥有積極影響,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為彰顯多學科協作的延續性護理的優越性和可行性,現選擇100例重癥監護室患者進行如下研究。
1.1臨床資料 以簡單隨機抽樣法選取我院76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病例選取起始時間2019年8月,截止時間2020年7月。以抽簽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護理組各38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參照組患者由23例男性和15例女性組成,年齡48-74(58.98±7.16)歲;病程2-8(5.11±1.02)年。護理組患者由25例男性和13例女性組成,年齡44-71(58.62±7.02)歲;病程3-9(5.28±1.10)年。對比兩組研究對象年齡、性別、病情等基本資料參數均保持了同質性(P>0.05)。
1.2方法 參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情況、注意事項,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出院前教育并在出院后安排隨訪。
護理組接受多學科協作的延續性護理指導。(1)建立護理小組。選擇眼科、消化內科、內分泌科、精神衛生科等科室護理人員以及數名數據管理員組成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培訓并協調各科室成員的具體任務。眼科和內分泌護理人員主要負責護理評定以及護理內容,及時向團隊報告患者實際情況以及治療需求,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消化內科根據患者病情制定飲食計劃,精神衛生科主要負責心理健康建設,數據管理員負責患者資料收集整理。(2)出院后隨訪。患者出院后一個月內,眼科和內分泌護理人員電話回訪每周一次。出院后第二個月,每兩周電話回訪一次。之后每月會回訪一次。回訪內容主要針對日常飲食、用藥情況、運動情況、病情變化等。建立微信群,患者可及時提出疑問,護理人員給予專業回答,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度,使患者能積極配合。(3)預約復診。告知患者出院后1、2、3、6個月至門診復診,詳細記錄復診情況。
1.3觀察指標 (1)遵醫囑行為評估。本院自制遵醫囑行為調查表,從遵照醫囑用藥、飲食、運動、作息等方面進行調查,總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遵醫囑行為越好。
(2)生活質量[2]。安排經過專業訓練且對用視功能生存質量量表(VF-QOL)熟悉的人員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共包括十九個問題,總評分22-88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2.1遵醫囑行為、生活質量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遵醫囑行為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相似(P>0.05)。
護理后,護理組遵醫囑行為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經統計學分析更具優越性(P<0.05),見表。

表 遵醫囑行為、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微血管損傷疾病,臨床將其分為增生型和非增生型,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視野模糊以及視野缺失等,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除臨床護理外,延續性護理也十分重要。多學科協作的延續護理是多學科團隊協作的新型延續護理模式,能彌補單學科延續性護理的缺陷,不受專業知識、人員以及并病情復雜等因素限制,能更全面的為患者提高提供護理服務[3]。
此次研究對76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護理組遵醫囑行為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說明多學科協作的延續性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遵醫囑行為,改善其生活質量。此次護理首先需要成立專業護理小組,根據患者病情需要的護理干預措施選擇相應科室的護理人員,明確分工,制定護理方案,并在經過專業培訓后開始進行護理操作。延續性護理即患者出院后護理措施,可根據電話隨訪主動了解患者日常情況以及疾病恢復情況,建立微信群幫助患者實時解決問題,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避免過度恐慌,叮囑患者按時復診。根據以上護理措施能充分利用各個科室的專業和優勢,結合患者病況、致病因素、心理狀態等多方面因素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安排相關護理人員具體實施。
綜上所述,多學科協作的延續性護理指導用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護理中的護理效果顯著,建議優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