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靜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小兒肺炎是兒科當中十分常見的病癥,小兒肺炎主要是因為外界刺激或者不同病原體侵入人體之后而導致的肺部炎癥病變,這種病癥在嬰幼兒當中的發病率較高,也是現如今導致小兒死亡的主要因素[1]。臨床研究認為小兒在發病以后會存在咳嗽、發熱以及呼吸受限的表現,對患兒如果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手段進行治療就會導致患者病情嚴重,這樣會對小兒的消化系統產生損傷嚴重情況之下甚至會導致死亡。所以臨床在對小兒肺炎進行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對患兒進行護理,本文主要研究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在小兒肺炎護理當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效果,詳情見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項目所有成員均為小兒肺炎確診病例,均為2019年4月~2020年10月入院治療,項目組最終確認入組80例,患者入研究組之前均認真閱讀《知情同意書》,并在上面簽字。所有研究對象以公正自愿的原則入組,并通過隨機抽簽的方法確定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觀察組平均年齡(3.05±1.45)歲,其中最大6歲,最小2歲,對照組平均(3.44±1.27)歲,最大6歲,最小1歲;觀察組發病到入院平均耗時(3.45±1.23)h,其中最長5h,最短1h,對照組平均(3.35±1.34)h,最長6h,最短1h。所有病歷資料符合倫理標準,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一般資料經過SPSS統計學軟件驗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確定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所有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護理,對患兒的家屬講解疾病的知識和治療的方式,告知患兒家屬要配合的措施,并將相關治療事項告知患者家屬,為患兒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指導,并且對患兒提供體征和癥狀的護理。
1.2.2觀察組 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如下:
(1)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形成臨床護理路徑小組,需要通過本科室的骨干護士構成,并任命護士長為路徑小組組長,對所有的成員需要進行上崗之前的培訓,培訓之后經考核合格才能上崗實施各項護理。
(1)入院當日:需要對患兒及家長詳細介紹醫院的環境,熱情的接待并且將護理路徑計劃表告知患兒家長。保證患兒的住院環境優越性,為患兒創造舒適整潔的住院環境,將清潔工作落實到位并保證通風和光照,避免細菌滋生而影響患兒康復。
(2)入院2~3日:積極的對患兒進行體位干預,如患兒存在嚴重的喘憋癥狀,要保證患兒的體位能有助于呼吸通暢,還要及時的進行排痰。如患兒存在呼吸困難,可以對患兒進行輸氧治療。同時對患兒進行必要的心理安撫,為患兒提供一些玩具,陪患兒做游戲,盡可能的緩解痛苦。
(3)入院4~6日:繼續對患兒進行相關的心理干預,維持患兒具有良好的心態,定期測量體溫,若體溫不高可通過以物理降溫的手段進行干預。若體溫較高,要及時的進行藥物降溫,避免體溫過高而導致產生不良后果。
(6)入院7日到出院:繼續進行相關的心理干預、降溫處理和營養指導等等。在出院以前應協助患兒家長對患兒身體各項生命指征進行復查,以便掌握患兒是否存在復發的趨勢。并告知患兒家長出院以后的注意事項,定期領患兒到醫院進行復查。
1.4觀察指標 (1)康復有效率:將患兒經過不同治療后的康復有效率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個等級[2]。①治療3~4日,發熱、氣促和咳嗽等癥狀消失,聽診肺部濕啰音消失,X線檢查肺部陰影吸收,說明顯效;②治療5~6日達到“①”的標準,說明有效;③治療1周后仍未達到“①”的標準,甚至有病情加重,說明治療無效。注: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肺功能:統計所有患兒護理前后的一秒最大呼氣流量(PEF)、一秒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95.00%:72.50%)其中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18例,對照組顯效17例,有效12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以后的肺功能(PEF、FVC、FEVC)指標明顯比對照組恢復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肺功能比較
本文主要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對小兒肺炎護理所發揮的護理效果,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更高,肺功能恢復情況也比對照組好,因此證明了臨床護理路徑應用的價值。臨床護理路徑在干預的過程中能夠為患兒提供全面性的護理,重視對患兒生理和心理提供雙重護理保護,能使患兒積極主動的接受相關的治療工作,提高心理的應對閾值[3]。臨床護理路徑還重視對患兒生理調節以及營養干預,盡可能的使患兒在治療過程當中具有良好的身體質量,對促進康復發揮了重要的功效。綜上所述,對小兒肺炎在護理的過程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有效的提升患兒病情的康復有效率,促進肺功能的恢復,是值得推薦的護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