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王媛媛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人民醫院,山東 淄博 256300
尿毒癥是臨床上比較嚴重的一種病癥,患者的慢性腎衰竭一般都發展到終末期,這不是一種獨立的病癥,是各種晚期腎臟疾病是各種晚期腎臟疾病,患者體內存在酸堿代謝和水電解質紊亂的情況,會對人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1]。如果臨床上無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的病情就可能會引發患者死亡,所以臨床要對這種情況予以重視。很多尿毒癥患者因病情的影響和血液透析等外界刺激而導致存在不良的心理狀況,這對患者的治療會產生干擾。因此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對尿毒癥實施血液透析的患者配合心理護理所發揮的效果,詳見如下。
1.1一般資料 對2019年4月~2020年8月來我院治療的46例病例(尿毒癥血液透析病例)以抽簽法分為觀察組(23例)和對照組(23例)。觀察組中,男15例,女8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9例;觀察組平均年齡(52.16±12.03)歲,其中最大者76歲,最小者22歲,對照組平均年齡(52.64±12.52)歲,其中最大者75歲,最小者24歲。本文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核,一般資料經SPSS26.0統計學軟件驗證均無差異(P>0.05),可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進行常規護理,為患者提供必要的檢查和診斷,根據實際情況為患者提供血透析的方案,并且進行必要的健康宣教和安撫。要耐心細致的為患者講解病癥、血液透析的相關知識,盡可能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治療的信心。醫護人員自身要做到落落大方,舉止整潔,端莊,溝通的時候要耐心細致,態度親和。進行血液透析操作的時候要保證動作輕柔,可以為患者創造一個安心舒適的環境[2]。聯合患者家屬為患者提供相關的心理安撫工作,確保患者具有良好的心態。同時為患者提供必要的營養干預,控制鉀元素的攝入量,并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1.2.2觀察組 在以對照組為基礎的護理上通過心理護理進行干預,具體護理如下:
(1)評估準備:入院后對患者開展全面性的心理評估,掌握患者的具體心理表現,了解患者出現不良心理的原因和誘發因素。
(2)心理診斷:多角度出發分析患者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反應,了解患者隱性心理問題,根據心理問題和需求為患者進行心理狀況的具體判斷。
(3)護理計劃:以患者的心理狀態和需求為基礎,參考患者的性格特征,進行科學化的心理護理計劃制定。要著重的對患者的個性、情緒、行為和認知等進行改善。護理計劃實施的時候要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不斷調整,確保護理具有更高的彈性。
(4)護理實施:對患者簡單的介紹關于尿毒癥的疾病知識,告知尿毒癥進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性和血液透析的相關內容,告知尿毒癥進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性和血液透析的相關內容,盡可能消除患者的恐懼感,拉近和患者的距離[3]。
(5)護理評價:實施心理護理后盡量對整體心態進行評價,及時發現患者心理狀況的變化情況,以便及時對心理護理計劃進行調整,不斷的對護理策略進行完善,促進心理護理的持續改進。
1.3觀察指標 (1)焦慮情緒: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以50分為中線,分數越高則說明焦慮越嚴重。
(2)抑郁情緒: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以53分為中線,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抑郁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涉及數據均以IBM旗下的SPSS26.0進行統計學驗證。并以P<0.05說明數據模型所得統計存在顯著差異。
護理之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改善狀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情況比較分)
本文主要研究對尿毒癥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通過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的影響,通過對本文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明顯比對照組更好,因此可以證明對尿毒癥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可以有效促進患者進行心理狀態的調整,維持良好的心態。心理護理在進行干預的過程中可以以護理程序為基礎為患者提供科學的心理指導,在干預的過程中從醫護人員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患者為中心提供人性化的心理指導。根據患者所表現出的具體問題和病癥需要來為患者滿足心理所需,并且能夠在護理過程中,針對實際情況對于心理護理的策略進行適當的調整,能夠發揮理想的護理作用。綜上所述,對尿毒癥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通過心理護理的應用可以有效的促進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改善,是優質可行的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