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來柱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中心醫院,內蒙古 阿拉善 750300
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大血管病變是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升高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2型糖尿病(T2DM)與動脈粥樣硬化存在密切關聯,顯著增加了糖尿病心血管病變的發生風險。粥樣斑塊破裂引起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是T2DM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易導致T2DM患者殘疾甚至死亡[2]。然而,臨床對于T2DM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高的可能因素未得到闡明。鑒于此,本研究將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分析T2DM合并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機制,旨在為進一步的臨床預測提供有效依據。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診或體檢的2型糖尿病患者197例(男121,女76)病歷資料,平均年齡(59.7±7.2)歲,平均體重(65.2±8.0)kg,糖尿病病程1~15年。入選原則:①有明確的糖尿病史,符合2007年WHO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療依據;②全部除外惡性腫瘤、糖尿病腎病、腦卒中、嚴重肝功能損害及急性感染者;③查體、實驗室及頸動脈與下肢動脈超聲診斷資料完備;④全部簽署倫理知情同意書。剔除:①存在導致心臟、腦及下肢血管病變的其他原發性疾病者;②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存在精神認知問題。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以上入選病例根據動脈粥樣硬化診斷結果分為動脈粥樣硬化組(65例)和非動脈粥樣硬化組(132例)。動脈粥樣硬化診斷:①有1項或以上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子合并明確的相應臨床表現;②頸動脈超聲檢測結果呈陽性;③無創檢查見動脈粥樣硬化改變;④有斑塊形成,增厚向血管腔內突出厚度大于等于1.3mm。以上符合2項即可確診。對兩組對象的一般資料(體重、身高、體質量等)、病史與實驗室診斷數據進行記錄,對T2DM患者合并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危險因素通過單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進行研究。
1.2.2檢測指標 (1)收集并記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獲病周期、基線收縮壓(SBP)、基線舒張壓(DBP),詢問病史等基本信息。(2)統計血生化檢測信息,具體為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臨床指標。將以上數據納入數據庫管理。

2.1兩組病例資料與生化指標比較 單因素結果中動脈粥樣硬化組病程、年齡、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較非動脈粥樣硬化組升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則較非動脈粥樣硬化組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本組研究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2.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糖尿病長病程、高三酰甘油、高LDL-C水平以及HDL-C水平降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2。

表2 本組研究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糖尿病是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綜合性疾病,統計資料顯示[3],約80%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會死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因其自身的代謝異常而產生血管病變,同時亦為其他復雜病變的基礎。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近年來2型糖尿病(T2DM)的發病率逐漸遞增,有關T2DM大血管病變的發生率及危險因素也引起了臨床的高度關注?;A研究顯示[4],糖尿病對血管的損傷更多得以動脈粥樣硬化形式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心腦血管事件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殘、致死原因。一般認為,T2DM患者的血尿素氮、收縮壓、血肌酐、C反應蛋白、血漿纖維蛋白原和尿微量蛋白水平較[5],而這些臨床指標的異常改變也通常是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4、5、8],從而進一步加重動脈血管的損傷?;谏鲜霰尘埃狙芯客ㄟ^對單純T2DM患者和T2DM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基本情況和部分常規生化指標的比較,尋找T2DM合并動脈粥樣硬化的的相關危險因素,以為臨床治療決策提供參考。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證實示,非動脈粥樣硬化組患者的病程、年齡、三酰甘油、LDL-C水平均明顯低于動脈粥樣硬化組,而HDL-C水平則明顯高于動脈粥樣硬化組,這提示年齡、病情發展和血脂水平的改變是促使T2DM血栓形成、供血困難的有意義的臨床因素。本研究Logistic結果進一步提示,髙齡、糖尿病長病程、高三酰甘油、高LDL-C、低HDL-C等因素是T2DM發展為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子。本研究進一步證實,T2DM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患病率均隨T2DM患者年齡和病程的增加而增加,與以往研究報道一致。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和不斷延續的病程,潛在的糖代謝異常明顯化,加劇了血管內皮的損傷,與此同時,血管病理性改變的作用進一步加持下,動脈內壁負荷量會在基礎值上進一步加重,一定程度使動脈內膜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加速,帶動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風險加強[8]。近年來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和分子機制研究顯示[6、7、8、12]
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的主要發病因素,表現為高甘油三酯、較高的LDL-C水平,而HDL-C則顯示為一定程度的降低,本組研究結果與其一致。甘油三酯水平與胰島素抵抗呈正相關,是糖尿病的早期預測因素。目前,高三酰甘油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得到認識,TG過提示高代謝紊亂更加嚴重,肥胖基礎上的高甘油三酯血癥等更易發展為動脈粥樣硬化[9],因此對高三酰甘油進行管理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已逐漸得到公認。LDL-C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風險呈顯著正關聯,其主要在于LDL-C是沉積在動脈粥樣斑塊中的主要脂質成分,LDL-C可通過參與修飾、糖化、氧化損傷內皮組織及平滑肌細胞由此使膽固醇醋聚集[10],斑塊脂質含量進一步加重,從而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等一系列病理過程中體現作用。而HDL-C可促使膽固醇代謝,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其水平降低與動脈硬化發生有密切關系,HDL-C水平降低將影響膽固醇代謝和血管收縮,對于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國內外指南均指出以升高HDL-C水平為目標[10-11]。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變的病理基礎中動脈粥樣硬化占有較高比重,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危險因素對防治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高齡、糖尿病病程、高三酰甘油、高LDL-C水平以及HDL-C水平降低與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存在密切的獨立相關性。應根據風險預測因子強化T2DM合并動脈粥樣硬化風險排查,以便早期準確評估與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