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昆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總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8
產后膀胱功能失調的原因在于,患者在孕期子宮對骨盆產生壓迫,而分娩時,膀胱黏膜又受到壓迫而發生水腫,這些因素都會對陰部神經元及膀胱肌群產生影響,導致其出現功能失調[1]。而對于發生產后膀胱功能失調的患者來說,疾病引發的尿頻、尿急以及大小便失禁,對其生活質量影響非常大。盆底肌在發揮者封閉骨盆底的作用,可維持膀胱正常功能,因此,常規的盆底肌訓練對產后膀胱功能失調有一定的效果[2]。而在本次治療中,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針灸治療,觀察對產后膀胱功能失調的干預效果?,F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篩選的78例病例,均為本院2018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產后膀胱功能失調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均分,各39例。觀察組,年齡22-40歲,平均(27.6±3.7)歲。對照組,年齡20-38歲,平均(28.2±4.1)歲。納入標準:患者經臨床綜合診斷確診產后膀胱功能失調,表現為產后尿急、尿不盡等癥狀;均為陰道分娩;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產后并發癥者;存在泌尿系統疾病者;合并其他嚴重機體病變者。分組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盆底肌功能訓練治療。叮囑患者排空膀胱,或者將膀胱尿液導出,指導其保持截石位,放松盆底肌,并依次按壓肛門、會陰及尿道,在吸氣時保持收縮狀態,呼氣時保持放松狀態,保持6s左右,每次訓練20min,每天3次。
1.2.2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針灸治療。選擇4寸毫針,選擇氣海穴金針,采取皮下橫刺手法進針,以關元穴透向中極穴,由中極穴進針,斜刺透曲骨,并以捻轉法運針,直到患者感覺有尿意。自患者雙下肢三陰交、足三里及陰陵泉、關元穴進針,得氣后留針30min,每10min捻轉依次。治療結束后,以左手持消毒棉簽消毒,壓住皮膚,另一手捻轉出針。每天治療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0d后評估療效。
1.3觀察指標
1.3.1評估兩組治療效果,患者尿急、尿頻、尿失禁等癥狀消失,且排尿順暢,無不適感為顯效;以上述疾病癥狀及體征均明顯改善為有效;以上述治療均未改善為無效。有效率=顯效比例+有效比例。
1.3.2評估兩組患者恢復情況,以陰道靜息壓、陰道收縮壓及陰道持續收縮時間的測量結果為準。

2.1兩組治療效果評估 與對照組84.6%的治療有效率對比,觀察組的97.4%明顯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評估[n(%)]
2.2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指標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陰道靜息壓、陰道收縮壓、陰道持續收縮時間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比
在國內外研究中,都建議產婦在產后進行盆底肌訓練,通過提升盆底肌功能,有預防膀胱功能障礙的作用[3]。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后,發現,盆底肌有促進逼尿肌收縮的作用,而逼尿肌在控制患者排尿功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可確保膀胱功能的正確發揮,采取肛門、陰道及會陰的交替收縮放松訓練,可較好的提升膀胱功能,緩解患者尿急、尿頻、尿失禁等癥狀[4]。而中醫針灸療法,通過學位刺激,可有效刺激膀胱功能的發揮,使患者盆底肌群敏感性增加,而達到促排尿的作用[5]。同時,對下肢三陰交、足三里及陰陵泉等穴位進行針刺治療,也有提升膀胱功能而調節腎氣,促進機體平衡的作用,可達到產后膀胱功能的修復作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84.6%的治療有效率對比,觀察組的97.4%明顯更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陰道靜息壓、陰道收縮壓、陰道持續收縮時間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一研究結果說明針灸及盆底肌康復訓練,對產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復以及患者尿盆、尿急等癥狀的改善,都有極大的調理作用,可有效治療產后膀胱功能障礙。
綜上,針灸聯合盆底肌訓練,針對產后膀胱功能失調的發病原理進行關于,通過提升相關肌群的控制效果,可達到顯著改善患者排尿功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