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群 劉 曉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民醫院,山東 濟南 250300
食管靜脈曲張主要是指由食管或食管相連的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的,屬于門脈高壓的重要并發癥現象,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肝大、腹水、黑便、乏力、嘔血及脾大等等[1],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將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臨床中針對食管靜脈曲張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分析食管靜脈曲張者實施胃鏡下治療的措施及效果,我院針對收治的食管靜脈曲張患者63例展開了治療觀察。
1.1臨床資料 隨機將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食管靜脈曲張者63例分成兩組,A組3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最大年齡為73歲,最小年齡為41歲,年齡均值為(59.96±5.46)歲;B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最大年齡為75歲,最小年齡為42歲,年齡均值為(59.98±5.52)歲。
對兩組食管靜脈曲張患者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組間差異小且可比性高。
1.2方法 針對A組31例患者實施藥物治療,針對A組31例患者實施藥物治療,針對B組32例患者實施胃鏡下治療,給予患者藥物止血、輸血、補液、抑酸及維持循環等等治療,采用口服的方式給予患者泮托拉唑進行治療,連續治療1個月。
針對B組32例患者實施胃鏡下治療,手術前利用胃鏡對患者胃部、食管、十二指腸及疾病病情等具體情況進行觀察,術前15分鐘給予地西泮進行治療,并同時準備400ml血液、立止血及凝血酶等等手術準備;手術操作中對套扎器進行安裝,自食管下端齒狀線部位進行套扎處理,從上而下呈現螺旋狀依次套扎處理,每一根靜脈上兩個套扎點之間的距離是2cm,套扎處理過程中完全解除靶靜脈及套扎器前端,利用負壓進行吸引操作;在曲張靜脈被充分吸入套扎器前端且呈現紫紅色時對牽引鈕進行旋轉,將橡膠圈脫落并扎在靜脈中,最后退出胃鏡給予分點結扎處理。手術操作后常規給予24小時的禁食處理,常規給予20mg奧美拉唑進行口服抗酸治療,術后半個月保證流質飲食過渡到半流質飲食,治療后3周進行復查。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食管靜脈曲張患者治療后的出血率、治療優良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及住院時間等差異。治療優良標準:治療三周后經胃鏡檢查發現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曲張靜脈變小變短,且顏色從青色轉為白色,患者無并發癥、復發和不良反應等[2]。

A組31例食管靜脈曲張患者治療后的住院時間為(13.25±2.62)d,B組32例食管靜脈曲張患者治療后的住院時間為(9.65±2.26)d,兩組相比:T值=5.85,P值=0.00;兩組食管靜脈曲張患者治療后的出血率、治療優良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數據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食管靜脈曲張患者治療后的出血率、治療優良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食管靜脈曲張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常見的并發癥因素之一,具有較高的出血率和死亡率,若不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將會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影響患者預后效果。以往的臨床中一般針對食管靜脈曲張患者實施藥物控制,雖然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出血現象的出現,但藥物治療效果并不十分顯著,且長時間接受藥物治療極易產生一系列藥物不良反應[3]。
胃鏡下治療屬于當前臨床中治療食管靜脈曲張較為常見的方式之一。胃鏡下治療采用的手術方式和內痔結扎手術中的手法類似,主要是在套扎處理之后快速的讓病變部位出現急性炎性反應現象,促使壞死組織出現脫落及肉芽組織的增生,繼而形成相應的淺表潰瘍[4],同時用瘢痕組織替代、血管內血栓發生機化反應后周圍形成組織纖維的瘢痕后使得曲張靜脈逐漸消失,能最大程度上預防出血現象的出現,還能讓血管在最短時間內閉塞,提高手術治療的有效性,促進患者預后[5]。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胃鏡下治療的B組食管靜脈曲張患者治療后的出血率、治療優良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及住院時間等指標明顯優于實施藥物治療的A組食管靜脈曲張患者,說明針對食管靜脈曲張患者開展胃鏡下治療的有效性較高,利于患者癥狀的緩解及改善,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對食管靜脈曲張患者實施胃鏡下治療的有效性較為顯著,促進患者預后,建議臨床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