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桂珍
赤峰市平莊礦區醫療集團總醫院,內蒙古 赤峰 024076
流行數據調查指出,惡性腫瘤患病率呈明顯遞增趨勢,且患病人群有年輕化表現。以直腸癌為例,即從齒狀線-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癌,集中多發于45歲左右人群,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與社會環境、飲食習慣以及遺傳因素等有關。另外,直腸息肉、動物脂肪、蛋白質攝入過高、食物纖維攝入不足等均為此病的高危因素。為了提高直腸癌患者的生活與生存質量,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結合直腸癌疾病臨床經驗,T1、T2期患者可行局部切除吻合術,T3、T4期患者需先行放化療后手術,所以為了確保治療工作的有效開展,準確的術前分期尤為關鍵。其中,直腸超聲檢查具有無創、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等優勢,用于直腸癌術前T分期價值顯著。基于此,本文就我院2018-2020年期間的100例直腸癌疾病患者為例,評價直腸超聲檢查T分期價值。
1.1基線資料 研究對象選自2018年2月-2020年8月,共計100例,均為直腸癌患者,患者有大便習慣性改變、性狀改變等癥狀,經術后病理證實。納入標準:(1)倫理委員會批準;(2)直腸癌患者知情同意;(3)>18歲成人患者;(4)患者基線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2)近期內腸道手術史患者;(3)精神、意識障礙喪失配合能力患者。100例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患者年齡最小38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58.05±5.50)歲;累及腸壁病灶上下徑區間2.3-6.0cm,平均(3.80±1.20)cm;厚度0.8-2.2cm,平均(1.50±0.50)cm。
1.2檢查方法 檢查使用彩色超聲診斷儀(ALOKA70)、360度環掃以及雙平面腔內、端掃腔內探頭,指導受檢患者檢查前相關準備工作,輔助患者進行檢查前腸道準備、合理體位,左側臥位屈膝暴露肛門。檢查時探頭緩慢插入受檢患者的肛門了解直腸腫瘤情況(邊界、形態、大小等),判斷腫瘤分期。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統計直腸癌受檢患者的腫瘤定位、血流等情況,診斷結果、術后病理結果對比。T1期——患者的病灶在黏膜、黏膜下層位置。T2期——患者的病灶侵入固有肌層。T3期——患者的病灶穿透固有肌層至漿膜下層。T4期——患者的腫瘤突破漿膜層并累及周圍臟器[1]。
1.4數據分析 以統計學軟件包SPSS21.0導入直腸癌受檢患者觀察指標,經計算機處理。其中,分期檢出率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指標差異檢驗采用(x2)。P值小于0.05,證明存在顯著性差異。
100例受檢直腸癌患者的腸壁有不規則低回聲增厚突起、腸腔狹窄以及腸壁僵硬、蠕動消失等情況,受侵腸壁層次結構紊亂不清,侵犯到腸周脂肪層有毛刺樣/鋸齒樣突起表現,周圍組織受侵與組織粘連、分界不清。另外,多數患者病灶增強時間早于周圍正常腸壁,腫塊見豐富血流信號。詳細術前分期檢查與病理分期結果見表1。

表1 100例受檢直腸癌患者術前分期檢查與病理分期結果分析(n,%)
直腸癌具有臨床多發趨勢,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結合臨床經驗,根據T分期不同,治療方案選擇上也有所不同,為了實現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對術前分期檢查工作提出了要求[2]。直腸癌術前分期多采用超聲、CT、MRI,其中,CT細節分辨率較差,T分期評估準確性方面不及經直腸超聲、MRI,而MRI檢查經濟負擔更大,所以直腸超聲檢查更具推行優勢[3]。直腸超聲有無創、簡單操作、可重復性等優勢,可以清晰顯示直腸壁結構,相對準確的評估T分期,實現了對患者的個體化治療,助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與生存質量。另外,為了確保檢查工作的有效性,要求檢查醫師責任心強、專業能力強[4]。鐘冬梅,張又紅,陳曉惠,等人研究指出,直腸超聲檢查在清晰觀察腫瘤侵犯直腸腸壁層次、血供等情況的基礎上,可以相對準確的進行直腸癌術前T分期,是優選檢查手段[5]。
本文結果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比較,直腸超聲檢查T1期以及T2期的準確率分別為50%、62%,T3期以及T4期的準確率分別為96%、86%。
綜上所述,直腸超聲檢查用于直腸癌患者術前T分期診斷價值顯著,助于疾病早期針對性治療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