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強
煙臺東方醫院,山東 煙臺 264000
神經性耳鳴又稱之為感音神經性耳鳴,此種疾病是指患者在沒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擾和刺激下所引發的一種異常聲間感覺疾病。若神經性耳鳴患者的耳內持續出現耳鳴聲,將會引發患者出現頭痛、耳聾以及頭部眩暈等多種不適癥狀,從而會對患者的身體以及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1]。該種疾病的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此種疾病的高發人群年齡段集中在50-60歲之間。該種疾病的病灶部位以及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臨床上較常采用的西醫治療法多為幫助患者擴張血管、對患者進行高濃度的氧療以及營養神經治療等,但治療效果欠佳[2]。本文分析了扶正調神法針刺治療神經性耳鳴的有效性。
1.1一般資料 分析回顧我院在 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神經性耳鳴患者180例,通過隨機抽簽的方式將其分為2組,各90例;對照組中的男女比例為68:22,年齡48-64歲,平均(55.19±1.02)歲;研究組中男女比例為50:40,年齡51-69歲,平均(56.39±1.09)歲;兩組基線資料可對比(P>0.05)。
1.2治療方法 研究組患者給予扶正調神法針刺治療: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對患者的患處進行全面的常規消毒,采用規格為0.25mm×40mm和規格為0.25mm×25mm的不銹鋼毫針對患者實施扶正調神法針刺治療:取患者的中脘穴、足三里以及關元進行直刺進針1-1.5寸;取患者百會、四神聰進行平刺進針0.5-0.8寸,太陽穴直刺進針0.3-0.5寸;取聽宮、耳門以及聽會三穴直刺進針0.5-1寸;取合谷、外關直刺進針0.5-1寸;取風池向患者鼻尖方向進行斜刺進針0.5-0.8寸,翳風直刺進針0.5-1寸,氣海直刺進針1-2寸;上述穴位均采取捻轉平補平瀉法,在進針時要注意后出針且不留針,患者在刺針治療中產生了酸、脹、麻重感為宜。刺針在穴位中停留時間為0.5h,每天1次,1周連續治療6d,1個治療周期為6d,連續治療4個周期。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針刺療法治療:指導患者取健側臥位,在肝俞部位斜刺進針0.5-0.8寸,胃俞部位斜刺進針0.5-0.8寸,脾俞部位斜刺進針0.5-1寸。治療周期和時間與研究組患者相同
1.3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和治療總有效率。根據本院自制的臨床癥狀評分表評估臨床癥狀,包括耳鳴耳聾、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每項分值為6分,評分越高則表示臨床癥狀越嚴重。

2.1臨床癥狀評分對比
治療結束后,兩組在耳鳴耳聾、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的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分)
2.2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治療結束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8.89%(62/90),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81/9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神經性耳鳴疾病是一種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其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患者的耳蝸內部發生不規則的放電,出現嗡嗡作響和蟬鳴聲[4],若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將相繼出現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不良癥狀,從而會嚴重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醫藥治療方法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神經性耳鳴疾病的常用方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此種藥物治療的效果欠佳,且容易導致患者在治療后的病情復發。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神經性耳鳴屬于“蟬鳴”,此種疾病的發病原因在中醫角度上解釋為由于風邪乘虛、隨脈入耳所導致。有相關臨床實踐表明,對神經性耳鳴患者采取扶正調神法針刺治療,方可取得確切的臨床療效[5]。此種治療方式的關鍵是對患者的患處進行針刺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中醫醫生需取患者患耳周圍的相關穴位進行刺針進針,取患者的合谷、外關、聽宮、耳門、風池、翳風、中脘穴、足三里、氣海等相關穴位進行刺針治療,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耳部周圍的血液循環以及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從而達到改善患者耳周功能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在耳鳴耳聾、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的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神經性耳鳴患者實施扶正調神法針刺治療法治療,能夠提高治療有效性,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耳部功能的恢復具有確切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