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影
農墾北安管理局中心醫院,黑龍江 黑河 164000
強直性脊柱炎指是當前常見的一種全身性疾病,該病是由于諸多因素造成的,臨床主要表現是中軸關節慢性炎癥。該病會對脊柱旁軟組織、髖關節及骶髂關節等進行侵犯,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據有關資料顯示,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兩者比例約3:1,。強直性脊柱炎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疾病發展速度較慢,但是隨著疾病的發展,后期越來越快,極易在短期內產生諸多關節強直。強直性脊柱炎基本上會累及雙側骶髂關節。同時其病理表現中最早出現的即骶髂關節炎。當前,影像學檢查方法是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早期骶前關節炎的常用方法,譬如CT、磁共振檢查等。本文主要針對磁共振檢查在強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詳情如下。
1.1資料 本文所選68例研究對象均為2019年1月-2019年12月前來本院診治的強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關節炎患者,其中有38例男,30例女;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49歲,均值(32.15±4.68)歲。根據AS紐約診斷分級標準分級:Ⅰ級與Ⅱ級分別有52側和45側。
1.2方法
1.2.1CT檢查 利用螺旋CT機實施檢查,針對雙側骶髂關節的檢查,選取橫軸位;各項參數設置:層厚設定為5mm,層間距設定為5mm,選取仰臥體位,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對全骶髂關節實施掃描。
1.2.2磁共振檢查 利用西門子1.5T磁共振診斷儀實施檢查,雙側骶髂關節的掃描采用冠狀位及軸位,掃描序列有T1WI橫軸位序列、T1WI冠狀位序列、T2WI冠狀位序列、T2壓脂相冠狀位序列和T2壓脂相橫軸位序列此外,幫助患者進行DWI彌散成像掃描,參數設置:b=600s/m2。
1.3觀察指標 ①CT檢查分級:病變顯著,且關節面模糊不清,為Ⅰ級;異常較輕,關節面模糊不清,而且硬化顯著,為Ⅱ級;明顯異常,且以彌漫性方式呈現,關節面以鋸齒樣呈現,為Ⅲ級;異常非常明顯,韌帶位置具有明顯囊變,且呈現強直,為Ⅳ級。②磁共振檢查分級:Ⅰ級:關節下具有明顯的關節炎性水腫;Ⅱ級:關節軟骨發生中斷現象,骶骨內和髂骨內壓脂表現高信號;Ⅲ級:關節面存在侵蝕現象,水腫范圍較大;Ⅳ級:關節面硬化明顯,且呈強直狀態。

Ⅰ級診斷符合率、Ⅱ級診斷符合率和總診斷符合率方面,磁共振均較螺旋CT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診斷符合率對比[n(%)]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針對15歲-45歲人群極易誘發該病,具有行動不便、疼痛、僵硬及腰酸等臨床癥狀,特別是疼痛發生時,無法明確具體位置,臨床表現包括大腿后側隱退、臀部骶髂深部疼痛,清晨疼痛加重,在適量活動后,疼痛慢慢減輕,長時間坐后,會進一步加重疼痛。但是患者并未關注以上癥狀。強直性脊柱炎早期存在骶髂關節炎,隨著疾病的發展,到晚期后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所以早期診斷特別重要。
當前,強直性脊柱關節炎診斷方法包括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等。而CT、X線等屬于影像學檢查。針對正常骶髂關節的檢查,磁共振檢查方法往往呈現為骨膜中等信號,而壓脂相上中間關節位置的軟骨同樣呈現中等信號。刺痛真檢查方法與CT檢查方法相比存在明顯差異,對于CT檢查敏感性較差的軟組織,其同樣可以顯示出來,關節組成骨的脂肪沉積及骨髓水腫檢出率更高[5]。早期骶髂關節炎具有滑膜軟骨水腫現象,通過DWI掃描可以顯示更加細微之處,包括骶髂關節骨髓水腫。與此同時,聯合ADC值,有助于診斷準確率提高。所以,磁共振檢查方法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磁共振Ⅰ級診斷符合率、Ⅱ級診斷符合率和總診斷符合率分別是96.15%、97.78%與96.91%,CT檢查分別是69.23%、80.00%與74.23%,磁共振均比CT檢查高,差異均明顯(P<0.05)。
總而言之,強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關節炎診斷期間,磁共振檢查效果更加顯著,其有助于診斷準確率提高,而且能夠及早將細微變化顯示出來,為臨床診治提供數據參考,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