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鵬 藍 蘭
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1
《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公立醫院需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1]。當前,新醫改已進入深水區,醫改的目標仍未實現,公立醫院還未能保障公益性。為此,我院分析了公立醫院公益性保障的相關問題,制定了相應的解決方案,現整理如下。
1.1基線資料 公益性是針對公共利益而言的,本院參考其他醫療機構的公益性指標,并且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了4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并對干預前后的公益性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用來評價本院的公益性。其中2018年度的指標為干預前指標,2019年度的指標為干預后指標。兩個年度的指標完全對應,可用于統計學分析(P>0.05)。
1.2干預方法 目前很多公立醫院存在著公益性保障不足的問題:(1)就醫體驗差:醫院人頭奔涌,噪雜擁擠,患者不得不長時間排隊等候。(2)過度檢查和過度醫療:“看病貴、收費高”是老百姓的普遍反映,過度醫療使老百姓不堪其重。(3)經營管理市場化:一些醫院變得功利化,績效管理也與收入效益掛鉤,背離了公益性原則。(4)醫療服務可及性不足:有的醫院更傾向于選擇簡單、省事、花費高昂的患者,對患者并沒有做到一視同仁。(5)不重視義診和科普活動:許多醫院對衛生健康科普并不重視,也沒有投入多少資源開展社區義診、醫療科普宣傳等活動。
針對以上問題,我院采取了針對性破解策略:(1)優化服務流程:高效是改善就醫體驗的關鍵,我院梳理了部門科室、服務窗口、看病流程,推出多種掛號、繳費、查詢方式,提供網上預約就診服務,推出分層掛號,以提高門診效率。(2)提高醫療質量:從人才、服務、技術、設備入手,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理念,提供人性化和個性化服務,推動內部績效評價和外部社會評價,大力提高醫護治療和醫療水平,更好地體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3)提供遠程會診服務:借助電視會議和視頻會議系統,我院積極開展遠程會診,讓醫護與患者打破空間距離,如同面對面交流。該系統還可加強資源共享和醫護溝通,開展實時視頻手術示教[2]。(4)醫師走基層:我院開展“專家教授基層行”義診活動,讓優質醫療資源深入社區、村落,為廣大群眾提高就近、貼身的服務。(5)開展規范化培訓:接收外來進修人員,并且加強與外院醫護人員的溝通交流和資源共享。
1.3評價指標 為了評價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本院設置了4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并對比2018年、2019年干預前后兩個年度的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3.0軟件進行對比,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代表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8年度指標為干預前指標,2019年度指標為干預后指標,從兩個年度的指標對比來看,“搶救成功率、門診診療人次/年、平均住院日、醫療事故發生率、藥品費用占醫療費用之比、管理費用占醫療費用之比、社會公益占凈收入之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2019年度的這7項指標優于2018年度。但是“遵醫囑出院率、門診費用/次、住院費用/次、門診患者滿意度、住院患者滿意度”這5項指標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對比2018年、2019年干預前后兩個年度的指標
公益性評價指標具有多方面作用,可以定量評價醫院公益性程度,推動公立醫院向公益性方向發展。從我院的研究情況來看,當前公立醫院存在著公益性保障不足的問題,為此,我院采取了針對性策略,主要是優化服務流程,改善就醫體驗;提高醫療質量,確保治療效果;實施遠程會診,提高醫療水平;讓醫師走基層,提高貼身服務;開展進修培訓,發展醫療人才。
從干預結果來看,7項指標有了顯著改善(P<0.05),“搶救成功率”指向醫療水平,使得危急重癥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救治;“門診診療人次/年”指向工作效率,為群眾提高更廣泛的服務;“平均住院日”縮短是醫療質量和服務效率協同提高的結果;“醫療事故發生率”指向安全管理質量,有效防范了各種風險隱患;“藥占比”降低顯示了醫療改革的成果,醫院把工作重心放到了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方面;“管理費用占醫療費用之比”指向壓縮管理開支,提高了經濟效益;“社會公益占凈收入之比”指向醫院的社會責任,把社會公益置于重要地位。
比較而言,其中5項指標改變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我院需進一步精選公益性評價指標,完善公益性保障工作。還需要看到的是,醫院公益性是一個系統化工程,需要國家財政、醫療管理部門、各級醫院形成整體合力,共同推動公立醫院向著公益化方向發展,為群眾提供“預防—保健—治療—康復—護理—養老”一條龍服務,使廣大群眾“少生病、少住院、少負擔、看好病”,倒逼醫院從治病掙錢向防病省錢轉變,使廣大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其實也是新醫改努力的方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