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春
山東省郯城縣第一人民醫院,山東 郯城 276199
心血管疾病中,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病率較高,多與飲食習慣不良、工作壓力大等因素有關,復發率及死亡率較高,典型表現為心悸、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隨著病情發展,可引發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1]。因此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診治期間,需配合系統性系護理干預,以幫助患者舒緩負性情緒,提升臨床療效。本文以6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為樣本開展研究,探究系統性護理干預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資料 開展研究時間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研究樣本為本院6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18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均值(59.43±4.39)歲,其中14例臥位型心絞痛、11例變異型心絞痛、9例急性冠脈功能不全;對照組,19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均值(59.64±4.58)歲,其中13例臥位型心絞痛、12例變異型心絞痛、9例急性冠脈功能不全。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本次選入樣本均知情,分析6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基線數據,P>0.05。
1.2治療方法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小劑量肝素及氯吡格雷等藥物治療。對照組行常規干預,定期清潔病房,保持病室安靜,掌握患者心率、心律及血壓變化規律。觀察組行系統性護理干預,措施如下:(1)開展健康宣教:定期組織心絞痛患者參加相關知識講座,發放健康手冊,利用視頻方式為患者講解心絞痛病因、癥狀、治療措施及預后等,提升患者認知程度,同時講解硝酸甘油使用方法、檢測脈搏及心率方法,患者病情穩定后,綜合患者年齡、病情程度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指導患者進行早期運動,提升機體免疫力。(2) 指導患者科學規劃日常飲食,減少高脂肪或高膽固醇類食物攝入,多食用高纖維、富含維生素類飲食,建議粗糧及新鮮果蔬,同時避免生冷、辛辣、油膩食物,避免煙酒,避免濃茶、咖啡。(3)指導患者遵醫服藥,囑咐患者外出時攜帶硝酸甘油,發作心絞痛后及時服用,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復診,同時為患者講解心律失常指標,告知脈搏測量方法。(4)給予心理干預,心絞痛病程較長,常遷延不愈,且具有一定復發率,受病痛影響,患者常伴有負性情緒,因此需開展針對性情緒疏導,對于恐懼、緊張患者講解成功案例;對于抑郁患者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可利用呼吸法與移情法緩解情緒[2]。此外,可結合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及興趣愛好開展運動,緩解抑郁。(5)指導患者科學鍛煉,開展運動過程中,需循序漸進,多選擇有氧運動,避免過度勞累,保障充足睡眠。
1.3療效評判 開展護理干預后,顯效標準為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超過80%,且進行心電監護檢查結果正常;有效標準為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超過60-80%,且進行心電監護檢查結果顯著改善;無效標準為心絞痛發作次數及心電監護檢查未發生變化。采取焦慮量表(SAS)與抑郁量表(SDS)評估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包括心理、情感及精神指標,得分越高表明心絞痛患者心理狀態越差。

2.1心絞痛患者護理效果分析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經系統性護理干預后護理有效率為97.06%;常規護理干預后護理有效率為79.41%,P<0.05。如表1。

表1 心絞痛患者護理效果分析表(n,%)
2.2心絞痛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分析 護理干預后,組間焦慮、抑郁評分對比,P<0.05;護理干預前,組間焦慮、抑郁評分對比,P>0.05。如表2。

表2 心絞痛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對比表
不穩定型心絞痛病情發展迅速,病程較長,發病后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難、心悸、出汗等癥狀,若控制不佳可導致病情反復、疼痛放射面增加,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此外,心絞痛患者多伴有梗阻性冠心病,心肌需氧量增加,可導致心肌缺血,引發靜息型心絞痛。由于心絞痛常見于老年群體,老年人群組織器官逐漸衰竭,一旦發生不穩定型心絞痛,多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或冠心病等病癥,進一步增加了醫學治護難度。因此,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治療期間需輔以高效護理干預。系統性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護理理念,有效補充了傳統護理不足之處通過開展一系列具有計劃性、目的性、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及時發現潛在風險,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結合本次研究,觀察組臨床療效及SAS、SDS評分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提示系統性護理干預更符合心絞痛患者生理需求,具備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系統性護理干預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可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減少心絞痛發作,有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