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鵬
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人民醫院 河北 秦皇島 066200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臨床治療中發現,由于人們受到運動創傷、交通事故等等意外,導致膝關節骨創傷病癥的發生率呈現了逐年上升的趨勢,由于骨關節在人體當中具有重要的運動、支撐作用,患者一旦發生膝關節骨創傷疾病,就會對自己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并且由于膝關節的解剖難度大,恢復時間長,這也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很大的阻礙,造成患者的治療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在本組研究中,對膝關節骨創傷患者治療時應用關節鏡微創技術,觀察其治療效果[1]。
1.1一般資料 將我科2019年2月--2020年8月的62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將其分為兩組,第一組采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隨機編入患者31例,年齡45.19±4.28歲,身高1.61±0.16米,體重53.16±2.67千克,男16例,女15例;第二組采用常規治療方式,隨機編入患者31例,年齡44.18±5.26歲,身高1.62±0.12米,體重54.28±3.12千克,男15例,女16例.(p>0.05),兩組資料無差異。
1.2方法
1.2.1第一組采用關節鏡微創技術 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麻或腰硬聯合麻醉方式,首先將患者的膝關節創傷部位使用石膏或者支架進行有效的固定,方便手術的順利實施。然后選擇膝關節的外側作為手術的切口位置,使用大量的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將鏡鞘留置放入關節鏡,對患者的關節錯位情況、韌帶拉傷程度、半月板損傷情況、周圍組織創傷程度進行觀察,然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針對性處理方式。對于1型和4型脛骨骨折的患者可以對其進行擠壓復位,然后利用拉力螺釘進行固定;對于1型和3型骨折的患者,首先在平臺下另取一個切口,采用克氏針對復位后關節臨時固定,經過小切口再次進行植骨,重點對塌陷的軟骨和分離的骨塊進行撬撥復位和固定處理,然后支撐起塌陷部位。在術后對患者進行48小時的負壓引流,使用冰袋進行4小時左右的冷敷,在術后的7天引導患者進行常規功能性鍛煉,幫助患者盡快恢復[2]。
1.2.2第二組使用傳統的內固定治療方式。
1.3統計學 采用SPSSI8.0軟件處理,采用x2檢驗,P<0.05為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第一組和第二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29(例)93.54%、24(例)77.41%,(p<0.05),兩組有差異。

圖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情況
2.2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 第一組和第二組手術后疼痛評分分別為3.42±1.14(分)、5.13±1.06(分),(p<0.05),兩組有差異。

圖2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情況
2.3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對比 第一組患者和第二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分別為30(例)96.77%、25(例)80.64%,(p<0.05),兩組有差異。

圖3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情況
在骨科手術治療當中,膝關節骨創傷是一種常見性疾病,但是由于膝關節結構復雜,病情變化性較大,還會同時伴有半月板損傷、韌帶拉傷、關節移位等等的癥狀,給治療增大了難度。在以往的治療過程中較多采用傳統的治療方式,但是傳統治療需要長時間的暴露關節創傷部位,對關節組織和結構損傷較大,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術后正常功能。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使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病癥,能夠減少患者的切口創傷,對于術后的恢復、減少術后粘連有著良好的優勢,同時還能夠避免由于傳統手術導致的半月板損傷漏診,最大程度的保證患者的治愈效果[3]。
為了獲得關節鏡微創技術的治療效果,采用兩組患者進行研究,首先從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第一組和第二組手術后疼痛評分分別為3.42±1.14(分)、5.13±1.06(分),(p<0.05),兩組有差異;最后從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對比:第一組患者和第二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分別為30(例)96.77%、25(例)80.64%,(p<0.05),兩組有差異。
綜上所述,對膝關節骨創傷患者治療時應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效果顯著,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