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石作為我國一項重要的文化和審美代表,歷史悠久,由精美的玉雕作為承拓物制作出的拓片也獨具美感。文章介紹了為當代玉雕制作拓片時所用工具、材料和注意事項。作者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玉雕傳拓制作過程中的心得,并舉例做了簡要說明。
關鍵詞:玉雕;傳拓;材料
0 前言
傳拓是指將具有吸水性與伸縮性的紙張,緊覆于表面具有一定凹凸的承拓物上,并用顏料(主要使用墨)在紙張上撲、擦,從而產生與器物凹凸相應痕跡的一門技藝。傳拓的產物又稱為拓片或拓本。
早期傳拓的承拓物主要是由“金石”(吉金、刻石)組成,是人們制作文獻資料的方法之一。隨著傳拓技藝的發展和社會審美觀的演變,玉器、墨、硯乃至磚瓦、竹木雕刻均可傳拓。直至今日像葉拓、魚拓、木紋拓等這些使用天然、無人工承拓物的傳拓作品也相繼出現,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展現出來的紋路之美叫人嘆為觀止。隨著照相技術的發展,傳拓已經不僅僅只具有歷史文獻性這單一屬性,更多的則是藝術賞玩性。
《說文解字》中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玉石,是大自然中的一種名貴礦石,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質地溫軟,色澤美麗,具有密度大、硬度高的特點。人類在石器時代就已經誕生了玉文化和玉器審美。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已有典型呈現。我國也是世界上開采和使用玉石最早、最廣泛的國家之一。玉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禮記·曲禮下》中:“君無故玉不去身。”便是說君子應像玉一樣溫和有德。故說玉在中國傳統珠寶中有著特殊而崇高的地位。玉的雕刻技術也隨著社會審美演變和雕刻技術的進步,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和惟妙惟肖。
玉雕的傳拓與傳統的“金石”平面傳拓有著很大的區別。平面金石傳拓普遍是作為歷史文獻或字帖流傳使用,雖有“烏金”“蟬翼”之分,但是對于傳拓的要求主要是上墨勻稱,字口清晰,再進一步就是不濕不燥,墨色瑩潤。而以玉雕作為承拓物的傳拓就與傳統傳拓有些許不同了。現代玉雕屬于“文玩”藝術品的一種,這一個“玩”字就道出了其中真諦。所謂的“玩”并不是胡亂應付過去就可以,而是一種“講究”,一種“較真”,一種精益求精。玉雕的拓片也要展示這種“玩”的精髓。傳統的拓片中的精拓是指好紙、好墨、好工,而這種“玩”的傳拓要求更加嚴格,不僅要用好紙、好墨,更重要的是要用配合雕刻者所雕刻的圖案,把圖案給予傳拓者的感受再用墨色表現出來。
1 玉雕傳拓所需材料和工具
如上文所說,玉雕傳拓要求更甚于“精拓”,首先在工具和材料上就有一定的要求。
1.1 紙
玉雕的雕工普遍比較精細,尤其很多細節部分的刻畫。想要更清晰地拓出這些細節,作為成像載體的紙張就是比較關鍵的材料之一。一般傳拓可以使用傳統手工制作扎花或者棉連紙。紙張越薄自然對細節的表現就會越清晰,但是當紙張薄到一定程度后其韌性又會不足,這時傳拓較平面的紋飾還能勝任,起伏稍微大的紋飾就極易將紙撐破,導致傳拓失敗。提高紙張的韌性一般會提高紙中皮料的含量,在選擇紙張時要注意,皮料過多的紙張確實不易破,但上紙時不宜濕水,紙張的伸縮性會降低。而且含皮量較大的紙張韌性較大,在干燥后的上墨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貼附在玉雕表面,極容易發生“起”紙現象。上墨時一些細小的紋路就會模糊不清,非常影響傳拓效果。所以在挑選紙張時一般要挑選薄且韌,但韌性不能過大的紙張。
1.2 墨
墨一般選用年代稍久的油煙墨塊,研磨后要求墨要細膩、膠輕、黑。越細膩的墨研磨出的墨汁就越細膩,越能更好地表現出玉雕的細節。如果墨汁較粗糙的話不僅細節的表現不會清晰、細膩,還會出現很多“含糊不清”的地方,而且對于整塊玉雕傳拓的作品會顯得“臟”。墨中的膠質起到固色和使墨色瑩亮的作用,如果墨中膠性過大,其一容易使傳拓的用紙酸化,過早老化、脆化,不易保存。其二在傳拓中如果使用膠性過大的墨汁,在上墨步驟中容易粘起紙張。
老墨、好墨不好尋找,而且研磨也太過繁瑣。為方便起見也可以挑選質量上乘的古法成品墨汁代替,墨汁也要細膩,且墨中膠質不宜太重。
1.3 撲子
撲子也叫拓包是現在廣泛使用撲拓法傳拓中的上墨工具,就如同畫者手中的筆一樣。撲子按地區來分類,其種類眾多。撲子大多是由四部分組成,分別為緩沖層、隔水層、儲水層、觸紙層,有時后兩層可以合為一層。
撲子一般由拓工自己制作,大小、軟硬都要根據所拓不同的圖案做調整。如所拓較大面積上墨時用大一些的撲子,較小面積、細節的地方用小撲子;圖案線條比較精細且紋路比較淺的情況下用稍硬一些的撲子,使紋路更加清晰。圖案比較密集且有分層的情況下,用稍軟一些的撲子,可以將各個層的圖案都清晰表現出來。
對玉雕進行傳拓時最值得注意的是“觸紙層”,直接將墨拓致紙上的一層,也就是最外層。此層一定要足夠細密,如果織料過粗、編織過稀。在較淺墨色的表現上就會出現網格,使拓片不夠細膩,顯得粗糙。
玉雕的傳拓還需要棕刷、打刷等工具。這些工具與普通傳拓工具并無太大區別,在大小上選擇與玉雕大小相符的且質量過關的。值得注意的是選擇棕刷時,新購入棕刷不能直接用于傳拓,新棕刷刷頭粗糙、較硬,而且會發生掉色的風險,容易劃破、污染傳拓用紙。使用時要經過適當蒸煮固色、修剪打磨,使棕刷刷頭變軟、變順滑后,才可以使用(圖1)。
2 玉雕傳拓過程
傳拓步驟一般分為四步,分別為上紙、撤潮、上墨、掲紙。步驟具體內容和技法前人已經有大量文字記錄和教學,在這里不多做贅述,只是簡單地敘述一下筆者在傳拓玉雕時的一些感悟。
2.1 上紙
在玉雕的傳拓中,上紙一般采取干上法。需要注意的是玉這種材料的材質密度較高,在經過拋光打磨后,其表面十分光滑,使紙張不易與玉雕表面牢固貼服,容易起紙。這時使用臨時黏合劑時就要用較濃稠的,并上得稍微厚一些,才能保證紙與玉雕可以更好地貼合在一起。
在制作一些圖案為淺浮雕、淺意類的玉雕拓片時,上紙比較容易,由內而外地將紙上平即可。傳拓一些半圓雕或更立體的玉雕時,上紙就比較費力了。如果是圓雕即使能夠上紙,所拓出的圖案形變和破損也會非常嚴重。在很多時候上紙時產生破損和皺褶是在所難免的,這時就要有耐心和更加細心,將產生的褶皺推開或將皺褶推排在沒有紋飾的地方。總之,盡量避免或是減少褶皺和破損的產生。
2.2 上墨
上墨是傳拓中最重要的一步,同理也是玉雕傳拓中最重要的一步。這一步直接決定著玉雕拓片的成功與否。很多玉雕圖案是有層次的,也很具象化。這時不僅要用深淺墨韻來表達玉這種材料本身的溫潤,還要用濃淡墨去描述雕工的層次和需要突出的重點。一張玉雕拓片,可能需要多次進行“試拓”來尋找適合的墨色和需要突出的重點,只有如此才可以完成上墨。
在筆者看來,傳拓玉雕就像繪畫一樣,都是用“水墨”來表現的,如同工筆白描中的“墨分五色”,一張玉雕的傳拓作品也要根據圖案表達的不同用幾種濃淡不同的墨色來表現。用墨的原則也和繪畫相似,如:圖案表現質地比較堅硬的器物(金屬、木、石)等墨色要重,圖案表現質地柔軟的器物(衣服、樹葉)等色彩要略淡,背景留白顏色最淡。在照顧圖案表現質地墨色的同時,也要注意近深遠淡的原則,即使是近距離的衣物也要比遠山略重,這樣才能表現出圖案的空間感和層次感。要突出圖案的重點,表現某一重點圖案時要加重墨色。具體重點的找尋由傳拓者的審美與藝術修養以及對玉雕圖案的理解決定。很多墨色比較重的地方上墨也不能一遍黑,如同國畫中的“積墨”法一樣,一遍一遍地多次上墨,最后使其黑,這樣出來的墨色會比較厚重瑩潤。
因為玉雕材料有溫潤的特殊性,玉雕拓片的制作也要考慮到材料質地的表現,所表達出來的墨色也要溫潤細膩一些。整體墨色反差不要太大,太過黑白分明會顯得很硬、愣。
例如玉雕作品“伯牙絕琴”的傳拓,圖案是伯牙仰面摔琴,其中蒼穹中還有一道閃電襲來以突出伯牙心中的決絕。首先在圖中碎裂的古琴材質最硬,且在畫面的最前方,所以用整張拓片中最深的墨色來表示。伯牙的面部較全身更需要突出,所以面部次重。而伯牙的身體衣物可選用更淺一些的墨色表示,期間也要注意衣物層次。其次整個背景用蟬翼拓法上一遍顏色,但要注意那道烘托伯牙內心的閃電,將其用較深于背景的墨色突出。最后注意整體顏色的過渡,不要太過生硬,這樣才能表現出玉石的溫潤(圖2)。
3 結語
現代玉雕和上古時期的玉雕同為玉雕,表現上卻有很大不同。上古時期很多玉雕圖案是用固定圖騰、符號等抽象紋飾。在傳拓時就如同傳拓青銅器的紋飾一樣,主要要求清晰、黑亮,與傳統的平面傳拓相接近。現代玉雕更多體現出一種藝術和情懷的美,很多圖案都是有典故或有一定寓意,也更加的具象化,雕刻技法也更加精進和多樣化,在傳拓時需要表現的東西更加豐富。
在傳拓時傳拓者先是要理解雕刻者所想要表達出來的東西,然后再傳拓出來,這時濃淡墨韻的使用也很考驗傳拓者的用墨經驗和審美。這種在同一張拓片上用不同墨色來制作的技法與全形拓又有些相似,兩者不同的是全形拓是一種拓與畫結合的新興藝術形式,相對主觀。而玉雕的傳拓還是客觀地忠實于傳統的“拓”。全形拓用墨色來表現的一般是光影所帶來的立體感,而玉雕傳拓的墨色是為了更好地展示玉雕本身的圖案。
(致謝:要感謝我的授業恩師付萬里先生,先生對我的傳拓技藝進行指導,感謝巴振宇先生對我的信任,讓我有機會可以欣賞并傳拓樊先生如此精美的玉雕作品,并有機會在這里分享我對于玉雕傳拓的一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