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賓
摘 要:線性文化遺產是指在擁有特殊地理空間概念下的線形或帶狀區域內的文化遺產集群、地域文化紐帶、線性文化廊道。山東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遺產分布廣而豐富,形成覆蓋全省、跨越各歷史時期的線性文化遺產網絡。面對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今后應該在開展資源調查、加強基礎研究,完善規劃體系、實施整體保護和依法保護,堅持項目帶動和文旅融合等方面繼續探索,促進線性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
關鍵詞:文化遺產;線性;保護
線性文化遺產是指在擁有特殊地理空間概念下的線形或帶狀區域內的文化遺產集群、地域文化紐帶、線性文化廊道。山東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發源地,也是傳統革命老區,文化遺產分布廣而豐富,種類多樣,內涵豐富,有以大運河為代表的水利工程、以齊長城為代表的軍事工程、以黃河為代表的峽谷河流、以海疆沿線為代表的海岸地理、以膠濟鐵路為代表的鐵路交通、以八路軍進山東線路為代表的重要歷史主題事件等,涵蓋政治、經濟、軍事、自然地理、文化交流等各個方面的優秀成就,形成覆蓋全省、跨越各歷史時期的線性文化遺產網絡。
1 山東省大型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實踐
在山東省文物事業發展“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中,先后提出了“七區兩帶”和“七區三帶”(圖1)文化遺產片區保護戰略,構建大運河、齊長城和山東海疆文化遺產帶。2019年以來,又把黃河作為重要軸線,積極推進黃河文化遺產帶建設。
1.1 大運河文化遺產帶
近年來出臺的《山東省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是我國第一部由省級政府頒布實施的大運河保護專項規章,也是山東省第一部大運河遺產保護法規。“十三五”期間又相繼完成《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規劃(2012—2030)》《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編制工作。有效推進運河遺產本體保護,申遺期間山東省各級共投入資金10多億元,打造出南旺分水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臺兒莊月河及古城、戴村壩、中國運河博物館等一批亮點工程。南旺分水樞紐遺址的考古發掘被評為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申遺后繼續加大對運河遺產本體的保護力度,截至2019年年底,共實施省級以上運河本體保護項目37個,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7241萬元。加快實施張秋石橋、臨清閘、伏羲廟等一批重點工程,有效保護了文化遺產及其環境景觀。運河沿線已建成旅游項目15個,聊城中華水上古城、棗莊臺兒莊古城、泰安白佛山文化產業園、濟寧微山湖旅游綜合開發、德州四女寺運河綜合開發等一批投資大、帶動力強的項目相繼建設或營業。運河文化品牌影響力擴大,沿運河5市建成歷史文化展示場所670多處,成為展示、傳播運河文化的重要基地。
1.2 齊長城文化遺產帶建設
齊長城文化遺產帶對齊長城遺產及齊長城沿線相關的歷史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風景資源、其他資源進行梳理和整合。近年來推動制定《山東省齊長城保護與管理條例》,配合國家文物局開展齊長城文化遺產監測體系建設,分點段實施本體保護展示工程和景觀環境治理工程。2016年以來,共實施齊長城文物保護項目20個,投入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3632萬元,完成齊長城黃島段、博山段、淄川段、安丘段等修繕保護工程。加強齊長城保護和利用,推動沿線傳統村落保護和旅游景區建設。
1.3 山東海疆文化遺產帶建設
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加快編制《山東海疆文化遺產帶保護建設規劃》。開展山東海上絲綢之路遺產調查,加強遺產研究和遺產點培育提升力度,加快實施蓬萊水城、墾利海北遺址、利津鐵門關遺址煙臺港、青島板橋鎮等相關遺產點的保護展示及環境整治工程,實施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工程。以古港口碼頭、鹽業遺產、沿海海防遺產、古代城址、古代祭祀遺址、革命遺產、近現代建筑遺產和鄉村記憶遺產保護與展示為重點,策劃實施海陽地雷戰、膠東革命史紀念館、威海劉公島及炮臺、威海灣清甲午沉艦、榮成海草房、東營南河崖鹽業遺址群、劉家鹽業遺址等一批保護展示項目,推進黃河三角洲鹽業遺產和沿海海防設施保護規劃編制。
1.4 山東黃河文化遺產帶建設(圖2)
開展資源調查和基礎研究,根據《推動我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幾點建議》《關于我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若干重要問題的思考》開展專項規劃編制,突出山東省特色,提出構建“一軸兩帶貫通、九大組團協同”的戰略布局。抓好重點領域基礎工作,加強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積極推進大汶口遺址、魯國故城、城子崖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升展示水平,加大開放力度。加快實施泰山古建筑群、定陶王陵、濟南明府城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推進黃河流域重點文旅項目建設提升,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把黃河流域文旅項目作為政策支持重點,先后對艾李湖生態濕地旅游項目、齊河博物館群、濱州魏集古村落風景區等9個項目予以貼息支持。同時,積極推薦將濟南明水古城項目等9個黃河流域文旅項目列入省重點項目盤子,將東營黃河入海海洋牧場農旅等10個項目納入重點項目庫。推進相關藝術創作,配合籌辦《黃河入海》大型交響樂主題文藝演出,組織開展山東省黃河文化主題美術創作。加緊創作以推進黃河灘區遷建、實現群眾“安居夢”為主題的呂劇《一號村臺》。加強與黃河流域省份交流合作,將“黃河非遺大展”列入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全面展示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成果,講述黃河故事,展現黃河精神。第八屆山東文博會首次設立沿黃特色文化產業聯展和沿黃文旅產業峰會,推進沿黃省份協同發展。
2 普遍存在的問題
2.1 整體保護難度大
線性文化遺產大多歷史悠久,時間跨度大,無論是水系、大型工程還是交通貿易路線,從產生到發展成熟,都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跨越了多個行政區,這對于整個遺產的保護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如山東海疆文化遺產帶跨越山東省7市、33縣,海岸線長3345千米,時空跨度大,沿線遺產眾多、種類豐富,保護歷史欠賬較多、基礎比較薄弱、整體經費投入不足,保護責任落實還有待進一步強化。
2.2 協調機制亟待加強
線性文化遺產帶是動態的、規模宏大的網狀系統。目前相關部門間協調配合不夠,遺產保護與其他行業專項規劃內容和政策措施存在矛盾沖突,制約了線性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開發和建設。如大運河未建立統一的工作協調機構,在用河道與廢棄遺產并存,缺乏對遺產整體價值充分系統的展陳體系。現有項目和工程大都著眼于旅游、航運等發展功能,與運河文化、儒家文化等聯動不夠緊密,運用現代技術展示運河文化活態化的水平不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涉及文化文物、經濟、交通、水利、生態等領域,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協調管理,統籌規劃、政策推動。
2.3 傳承利用質量不高
文化遺產帶多與某一歷史時期的交通、經濟、軍事有關,是某一歷史時期重要經濟社會發展的再現。目前,文化遺產帶的保護利用與經濟帶發展的有機結合度不高。如齊長城文化遺產帶,因多跨越山地、丘陵,地理環境復雜,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服務設施不夠健全,交通建設相對滯后,僅有較少點段在保護修繕后實施了展示利用項目,利用水平較低。同時還存在部分遺產點開發過熱、商業活動過度、旅游開發急功近利、破壞環境以及地方政府重視用文化遺產帶動經濟發展,重申報、輕管理等問題。
3 工作思考
3.1 全面開展資源調查,加強基礎研究
目前省內線性文化遺產資源狀況尚未全面摸清,除大運河、齊長城世界文化遺產外,黃河、海疆資源調查還在進行中,其他如膠濟鐵路沿線近現代工業遺產、大汶河流域文化遺產等尚未啟動專項調查工作。下一步,應全面開展大中型線性文化遺產資源調查,通過資料梳理、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結合資源調查情況,深化基礎研究,設立專項課題,開展遺產串聯載體、遺產點、遺產保護理論與技術、展示理念與方式、管理體制和機制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3.2 完善規劃體系,實施整體保護
全面實施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編制工作,修訂完成《齊長城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持續推進完成《山東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和《海疆文化遺產帶規劃》。統籌沿線各類資源,形成統一規劃、整體保護的格局。合理設置保護區和展示區,既突出整體的連貫性,又避免展示利用的同質化,最終實現多目標的多贏保護。
3.3 優化體制機制,強化依法保護
對于分布地域廣、體量大的線性文化遺產,建立省級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協調機制,負責統一指導和統籌協調。沿線市縣落實主體責任,形成上下聯動、統一有序的協調機制。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推動出臺大中型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法規制度,依法履行文化遺產保護責任。
3.4 堅持項目帶動,實施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堅持文物工作方針,實施一批文物本體保護修繕工程,重點對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8段河道、15個遺產點,齊長城管控保護區內129處遺產點,包括墻體102處、壕塹1處、山險22處、烽火臺(烽燧)2處、關2處,黃河和海疆沿線各類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實施本體修繕,確保文物安全。
3.5 強化文旅融合,提升文化遺產展示利用水平
全面實施長城、運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齊魯樣板。圍繞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建設,推進沿線文化遺產點段、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公園等文物資源與相關旅游目的地建設、旅游產品開發的有機銜接,開展形式多樣的文物旅游、體驗旅游、研學旅行、休閑旅游項目。打造魯風運河、泱泱齊風、黃金海岸和黃河入海等重點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3.6 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充分利用多種渠道宣傳教育、推廣普及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知識,激發社會各界對遺產的興趣,提高保護意識和保護自覺,引導用科學的態度審視文化遺產保護,理性對待線性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利用。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是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的新探索、文化遺產研究的新課題。雖然近幾年全國多地都在積極推進,但尚未形成科學一致的理念和成熟、完善的做法,需探索新時代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新路徑,促進線性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
參考文獻
[1]梅耀林,周嵐,張松,等.跨區域線性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J].城市規劃,2019(5):40-47.
[2]朱雪梅.自然與人文交織 石塘和丹霞互映—基于文化線路的南粵古驛道與古村聯動發展研究[J].南方建筑,2017(6):31-37.
[3]季宏,閆覓,徐蘇斌,等.天津北塘炮臺 海防線性遺產的保護困境[J].中國文化遺產,2010(3):64-71.
[4]俞孔堅,奚雪松,李迪華,等.中國國家線性文化遺產網絡構建[J].人文地理,2009(3):11-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