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閱讀是學習、掌握語文知識不可或缺的能力。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形成對文本的認知、理解,進而不斷拓寬知識面,內化為知識獲取與閱讀能力的良性循環。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閱讀方法技巧、培養閱讀習慣、字詞句段的積累與運用等語文要素的培養,實現教與學的和諧和閱讀習慣的形成,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閱讀基礎。
【關鍵詞】語文要素;閱讀;能力;技能技巧
閱讀是學習、掌握語文知識不可或缺的能力。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形成對文本的認知、理解,進而不斷拓寬知識面,內化為知識獲取與閱讀能力的良性循環。小學是閱讀文本的起始階段。小學統編新教材體現“重建語文知識體系”“課外閱讀課程化”“語文能力與習慣培養序列化”等觀點,提出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實施以“教讀、自讀、課外讀”為綜合體系的教學模式,強調了學生主體性,闡明了語文要素中閱讀知識、閱讀能力、閱讀策略、閱讀習慣等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閱讀方法技巧、培養閱讀習慣、字詞句段的積累與運用等語文要素的培養,著力使教學效率事半功倍,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實現教與學的和諧和閱讀習慣的形成,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閱讀基礎。
一、發揮主體作用,培養閱讀技巧
長期以來,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習慣把傳道授業當成向學生灌輸知識,忽略了主體,輕視了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的傳授與訓練。對于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他們已有一定的識字量,過去低年級段課文大部分篇幅較短,比較容易理解、接受。隨著學段及科目的增加,知識目標的要求不斷提高,如果還是停留在閱讀的“老路上”是不能適應發展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向學生傳授閱讀的方法、步驟、技能、技巧是我們在組織教學中要引起足夠重視的一環:教會他們如何通讀、細讀、復讀;了解文本的寫作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寫作知識;清楚文章中關鍵句的作用,如點明主旨的中心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等。這些技能技巧能讓學生主體讀懂文章寫了什么?告訴了我們什么?我們要學什么?
如在講授四年級語文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人教部編版,版本下同)這一課時,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技發展歷程?面對時間跨度大,認知容易混淆的情況,我創設了100年的時間柱,按照課文介紹的科學技術發展階段“分段”,學生閱讀到那段,在對應時間柱上進行標記。小小的閱讀技巧,簡單明了,讓他們通過閱讀,領略、感受到我國驚人的科技成就和光明前景,這對進一步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在時間柱對應地方,把教學目標:認識5個生字,正確朗讀16個詞語,對應寫在時間柱里,無論是理解、掌握還是背誦、運用,都能讓學生收獲更多的成就感。
二、巧用教學媒質,創設閱讀情境
盡管小學課文大都圖文并茂、知識趣味性強,但缺少可見的、生動活潑的靈氣。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的使用,使借助音頻、視頻、圖文創設與課文相應的情景成為可能。教師籍此創設有利于閱讀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既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又在寬松和諧、催人奮進的氛圍中閱讀收獲體驗,容易理解、感受哪怕是年代久遠的情景,也能有一種置身其中、感同身受的感受,領會到文章的意境和內涵,從而達到理性與感性的轉化認知。這些文本轉化為集形、色、聲、樂為一體,使他們能集中精力,專注于課堂,再現相關情景,渲染了課堂氣氛,激發了主動學習新知的源動力。
如《海上日出》(四年級下冊),大部分學生都未曾觀看過作家巴金先生筆下描述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較難理解、感受巴金先生筆下那大自然風景的壯觀、美麗。如此筆觸清新的文章,借助多媒體展示不同的海上日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能更好地感受行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接下來的組織范讀、情景分類讀、音樂背景讀等形式閱讀,諸如“這個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努力上升”“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么”等語句,就容易讓學生與作者達成感情上的共鳴。
三、掌握技能策略,培養閱讀習慣
小學三、四年級學生正處于智力發展的階段,注意力容易轉移。教師要重視閱讀技能和策略的指導,讓學生帶著創設問題、帶著任務去閱讀課文。引領學生挖掘閱讀的內在動力,進行探究、交流、互動。如何跟上老師的步伐、做好筆記、劃出重點、標記知識點,明確文中的字、詞、句、段以及句子的構成方式、表達效果,并理解其意,掌握文章內容和主旨。學生經過反復的閱讀,慢慢就能仿效,敢說、想說、能寫、會寫,達到知識積累、遷移內化,提升閱讀教學效果。學生也就能慢慢養成較為自覺、穩定的閱讀習慣。
如指導學習《麻雀》(四年級語文上冊)這一課,教師應重在培養學生學會帶著問題去閱讀,結合“從文本內容中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先通讀一遍,然后提出兩個問題:“老麻雀、小麻雀、獵狗分別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課文中那些句子體現了他們的這些特點,為什么?” 這其中的語文要素既突出自主性、又體現合作性。讓學生閱讀中找、畫、議的方法,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仔細體會,深入理解,使學生在朗讀中積累語感,積累了詞匯。探究出文本中的描述,更好地理解、賞析,從而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養成在閱讀中帶著問題的習慣,如此積累語文要素,就能奠定較好的閱讀基礎。
四、融合資源配置,優化閱讀環境
優秀的環境成就優秀的人才,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閱讀,能保持一種持續穩定的怡悅心情。從語文本身具有的工具性來看,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及語文思維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學習內容。我們必須摒棄以“講析”為主,把自己當成“說書人”、把學生當成“聽客”,積極引導學生融入創設的情景。因此,融合資源,在圖書室、閱覽室、教室、走廊等場所,張貼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和好書推薦、精彩介紹。在班級舉辦讀書沙龍,發動學生從家里帶來書籍,并鼓勵摘錄精彩語段,張貼在讀書角。定期整理讀書筆記,供同學傳閱、賞析、討論、學習。學生們既能從收獲成功的喜悅,又培養了濃厚的閱讀興趣。
此外,由于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很多家長依賴于手機、電腦、電視信息上的攝取,而忽略了必要的書本閱讀,形成家庭從不讀書的負面氛圍。因此,我們應爭取家長配合,優化家庭環境。良好的家庭讀書環境能影響孩子的閱讀的興趣。家長在業余時,不在手機、網絡上消磨時光,取而代之的是閱讀健康雜志、名著經典,時而還與孩子分享討論一些常識性、知識性、趣味性的讀書心得,孩子就能在耳濡目染之中愛上閱讀,愛上讀書,有助于激發形成穩定、持久的閱讀興趣和動力。
總而言之,閱讀作為學習、掌握知識的最基本途徑。我們要及時關注學生、跟進學生學習狀態,挖掘學生的閱讀潛能,創設良好氛圍,激發和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從方法上、技能上、習慣上全面培養學生積累字詞、句段及其運用能力。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更多的語文要素,從而加強對文本的認知、理解,內化為對文本內容的概括、分析、比較與判斷,形成積極、主動的閱讀習慣,從而奠定堅實的語文閱讀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飛. 基于課標的語文科核心術語研究 [R]. 聊城大學,2015.
[2]宋冰冰. 語文新課程拓展性閱讀教學探索 [R]. 山東師范大學,2007.
[3]王巖. 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小學語文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J]. 小學生作文輔導(看圖讀寫),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