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產業學院的建設需要科學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運用辯證思維科學應對產業學院的機遇與挑戰。以“問題為導向”,解放思想、革新觀念,因事制宜、把握發展新機遇,運用創新思維完善產業學院發展思路。明確目標、把握整體、著眼長遠,運用戰略思維認識產業學院發展趨勢。承認、研判、主動應對產業學院的風險,運用底線思維保障產業學院運行有序。汲取校企合作歷史經驗和智慧、著眼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運用歷史思維把握產業學院發展規律。運用法治思維形成產業學院保護合力。
關鍵詞:校企教育教學共同體;產業學院;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6-0037-05
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全面增強執政本領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辯證思維、戰略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歷史思維、法治思維是習近平治國理政六大思維方法。產業學院是傳統校企合作模式的升級,企業的身份由校企合作的輔助者、配合者變成和學校同等重要的一方,成為主導者之一[1]。產業學院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實現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重要途徑。當前,產業學院正處于建設發展的重要時期,面對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新問題,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有助于推進產業學院健康發展。
一、運用辯證思維科學應對產業學院的機遇
與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1月23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方法,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共產黨理論與實踐的思想基礎。
(一)一分為二看產業學院
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依存著的兩個方面構成。校企教育教學共同體關注的絕不僅僅是產業學院本身,而是立足于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高度對未來校企合作的系統謀劃,是順應矛盾對立統一規律,找出高校在人才培養、與企業合作過程中環環相扣“一攬子”解決突出難題的方法與路徑。產業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在實踐中應堅持和運用“兩點論”,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既要看到產業學院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產業學院的優勢,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并在一分為二的基礎上揚長避短,發揮學校和企業合作優勢。
(二)抓住建設產業學院的“牛鼻子”
抓“牛鼻子”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是解決矛盾和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堅持辯證思維,既要看到“兩點”,更應看到“重點”,才能牽得住“牛鼻子”。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產業學院發展過程中問題錯綜復雜,關鍵是要找準重點、抓住關鍵,在關鍵點上出實招、出妙招,抓住后疫情時代“兩新一重”戰略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機遇這個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和找到破解問題的辦法,著力推動解決當前產業學院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方面,要把握主要矛盾,即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何影響產業學院的建設;另一方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查找、分析并解決產業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校企雙方都應因事制宜拓展辦學空間,深度開展全方位、多層次、有深度的產教融合,在融合中發展,在發展中實現雙贏。
(三)防微杜漸,防止產業學院中的問題變質
堅持“轉化論”,把握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一方面,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從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產業學院需要面向產業,創新機制,切實推進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借力產業,改革模式,不斷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對接產業,加強合作,推進產業學院建設;立足產業,優化結構,努力培養出一流應用型本科人才。這些都要在與產業、行業對接過程中慢慢實現,最終彰顯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中的高校與企業雙方的價值取向、利益導向應保持一致。如果學校與企業對產業學院存在的師資短缺、利益分配、發展方向等問題熟視無睹、麻痹大意,甚至回避、掩飾,坐等惡性轉化,那就會積重難返,最后勢必給產業學院帶來惡劣影響。當情況發生變化時就要順應變化適時做出調整,防止問題惡化。
(四)用聯系的觀點看產業學院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產業學院新問題層出不窮,如果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一定會寸步難行。在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學校與企業合作越發密切,科學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深化對“校企均有責、校企均負責、校企均盡責、校企均共享”的命運共同體的認識是新時代校企合作的戰略路徑。命運共同體說到底是利益共同體,也就是說,之所以能成為命運共同體,關鍵在于校企之間具有共同利益,而在具有共同利益的校企之間,存在著“榮損與共”、利益相連的“連帶效應”。
二、運用創新思維完善產業學院發展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思維意味著不墨守成規,在求新、求變中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始終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
(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
“以問題為導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既是創新思維的出發點又是落腳點。推動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反映高等教育的時代熱點,聚焦時代心聲,通過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開辟新思路、醞釀新方法、創設新制度、實踐新模式。建設產業學院要“以問題為導
向”,“問”產業行業需要、市場需求設專業,改造升級傳統優勢工科專業,加快建設新興工科專業,發揮工科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與引領功能,以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問”校內外資源整合促發展,既要加強教學資源利
用,也要通過產業學院的建設發揮企業行業的作用加強外部社會資源利用;“問”人才培養模式求創新,構建政產學研多主體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培養契合企業行業需要、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人才。需要指出的是,創新離不開問題意識,但僅僅有問題意識還不夠,如果只就事論事,就容易紙上談兵,創新歸根結底要通過實踐得以實現。
(二)解放思想,革新觀念
思想是總開關、總閘門,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路是破題的關鍵。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就要從傳統高等教育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增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意識。面對校企合作的新情況、新問題,不能滿足于以往取得的成績,更不能因循守舊、安于現狀、甘于落后,而應努力想新辦法、找新出路,學校上下都要認識到產業學院是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立足學校實際、立足辦學優勢、立足人才培養特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先為、有所后為”原則,結合學校實際,主動加強與企業的對接,共建產業學院。辦學要及時響應國家戰略的要求、響應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響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要求、響應學生發展的要求,真正轉化到服務國家需要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把教育目標轉到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各種類型人才上來,把教學重點轉到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上來。
(三)因事制宜,把握好新機遇
在校企合作的重點問題上有新辦法、在解決校企合作的難點問題上有新舉措,是創新思維的內在要求。針對行業和地方產業發展、升級轉型需求,通過共建產業學院等形式,以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機遇,實現人才培養無縫對接。產業學院更加注重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備性,建立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有機結合的課程體系,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利用企業的優勢加強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融合銜接,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加注重突出人才培養體系的競爭性,面向產業行業的需要,合理設置課程體系,按照行業需要編制課程教學大綱,提高教學質量,打造“金課”;更加注重人才培養體系的科學性,體現行業特點,注重學校專業課程和行業人才需要一體兩面的關系。牢牢把握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歷史機遇,以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積極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全方位育人體系,持續推進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加強產業學院建設,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三、運用戰略思維認識產業學院發展趨勢
戰略思維是對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進行綜合分析與前瞻研判的思維方式,是科學把握客觀事物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復雜問題的思想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高等教育管理者有沒有戰略思維,具有什么樣的戰略思維,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產業學院的前途命運。
(一)明確目標
確定戰略目標,即帶有方向性、全局性的總體目標和帶有長期性、根本性的長遠目標。從短期目標來看,高校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合作企業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學科專業與相關企業共建產業學院。校企雙方在共識基礎上建設一些專業,學院的管理制度、人員配備、師資等能保證產業學院的正常運行。從中期目標來看,圍繞行業、產業發展重大戰略需求,進一步形成“厚基礎、寬口徑、重個性、求創新”的培養特色,實現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格與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長期目標應立足于培養一大批行業未來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現代化專業新體系,形成產學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師育人能力和學生學習成效顯著增強,學校人才培養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成為在一定區域或全國范圍內辦學成效顯著的重點產業學院建設點。
(二)把握整體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脫離全局,談不上局部;離開局部,也構不成全局。運用戰略思維就要求無論是決策還是執行都能夠通盤考慮,既考慮局部、顧及局部,又堅持服從全局、顧全大局。用整體性思維分析校企合作問題,遵循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有機體思想以及中國在新時代所表現出的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整體性發展趨勢的現實規律。從方法論的視角看,整體性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的認識和實踐方法。校企合作呈現一種復合狀態,是多重問題的復雜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審視校企合作發展的歷史、目前存在的問題、未來推進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的措施,要自覺堅持整體性思維,決不能顧此失彼。
(三)著眼長遠
“不謀長遠者,不足謀一時。”戰略思維不僅考慮當前,更要考慮未來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問題,因而具有長遠性。在一般情況下,學校和企業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看重眼前利益。應當承認,如果不能促進高校和企業各自的發展,不能滿足高校師生和企業員工的美好生活需要,就不能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產業學院發展就難以持久。校企雙方領導應既立足于當前又著眼于長遠,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應站在國家高度、教育強國高度推進產業學院建設。
四、運用底線思維保障產業學院運行有序
底線思維是富有前瞻性和憂患意識的思維方式[2]。對于統籌推進合作中的困難以及風險、挑戰,凡事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一)承認產業學院風險
堅持底線思維,是我們黨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3]對風險的判斷與把握既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也要有堅定的戰略定力,這是堅持底線思維最基本的要求。增強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凡事做好最壞的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處變不驚,臨危不亂。事實上,校企合作面臨的風險并不是主觀想象出來的,而是客觀存在、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如果防范不及、應對不力、處理不當,就會疊加、升級,使小的風險發展成大的風險,最終影響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堅持底線思維,就要防微杜漸,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頭腦,把各種可能的因素想深想細,既“想一萬”,又“想萬一”,不讓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不讓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
(二)研判產業學院風險
“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對形勢進行科學的分析研判,是堅持底線思維和預知風險挑戰的前提。找準底線,既要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復雜形勢進行全面把握,也要對學校和企業的發展現狀有精準研判。認真做好分析研判,如產業學院建設中哪些方面可以合作、哪些方面不能合作;合作后最壞的情況是什么、最好的結果是什么;有沒有風險,哪些方面有風險,風險有多大。校企合作應結合合作的實際情形和事項,把困難和挑戰估計得充分一些,把應對各種復雜局面、意外情況的預案做得周密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劃出安全底線,這是對學校和企業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對可能出現的最壞情形有充分的預見和準備,才能談得上“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三)主動應對產業學院風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其實都包含著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道理。底線思維并不是“有守”和“有為”的對立,也不是單純的防御思維,而是“有守”和“有為”的有機統一,即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對可預見的發展進行相應調整,進而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堅持底線思維,防范、化解風險,不僅要堅守底線,更要積極作為,多想一步、深想一層,放眼長遠、久久為功,掌握防控和化解風險的主動權,找到化危為機的對策、路徑和辦法,做到有備無患、防患于未然。絕對不能把小風險“捂”成大風險,把一個風險“捂”成多個風險,校企雙方要自覺做到對風險問題不掩飾、不回避。一方面,要充分估計產業學院發展中的困難、阻力和不利因素,盡最大努力防止產業學院“半路夭折”;另一方面,更要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有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充分激發產業學院的動力,為學校的發展贏得新的生機。
五、運用歷史思維把握產業學院發展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智慧和經驗中具有豐富的歷史思維,這一歷史思維的鮮明特點就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以科學的歷史思維分析產業學院的歷史與現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歷史思維維護產業學院發展的連續性、穩定性。
(一)放到校企合作的歷史長河中去考量
歷史思維就是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在新時代,產業學院的建設面臨著日益復雜的環境,面臨著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繁重任務,面臨著諸多難以想象的困難與挑戰,要更好地推進產業學院建設,就需要提高運用歷史思維的能力,借鑒歷史,開辟未來。從歷史角度看待當前的產業學院建設,把產業學院的宏大愿景與階段性目標結合起來,準確把握產業學院建設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為統籌謀劃產業學院建設提供基本立足點。要以貫通古今的智慧分析現實問題,打開當下的局限,把產業學院存在的問題放在歷史的時段中,究其然,更究其所以然,在歷史中找到事物的相關性和聯系性,注重事物本身的來龍去脈,在高等教育發展邏輯中把握現實。
(二)“古為今用”,汲取校企合作歷史經驗和智慧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4]。歷史、現實和未來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產業學院建設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在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找到影子,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中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校企是兩個不同的主體,這種不同在有形和無形之中影響著校企雙方對合作的認識、合作的推進以及合作的效果。校企合作的歷史中有許多值得總結的經驗和教訓。“古為今用”,知史以明鑒,提高歷史思維的關鍵在于不忘歷史,牢記經驗教訓,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無論校企合作失敗與否,必須牢記雙方差異,在合作實踐中,必須不斷加深雙方的了解。當合作出現矛盾時,雙方都需要保持冷靜與遠見,汲取合作失敗的教訓,以保證合作的順利推進。
(三)著眼產業學院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前進方向
歷史思維不僅要能聚焦當前,回顧過去,總結反思,也要能展望未來,勇于開拓創新,把握前進方向。要做到知往鑒來,必須對產業學院發展軌跡背后的邏輯、動力和趨勢有清晰的把握,也就是對校企合作歷史規律有深刻的洞察。把產業學院置于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進行思考,揭示產業學院發展的必然規律和內在邏輯。把握歷史規律不能簡單停留在產業學院的感性認識上,其核心是要透過校企合作成敗得失的歷史現象去把握歷史發展的共性規律及有利于高等教育發展的價值觀念。把握歷史規律有助于深化我們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從而提升對產業學院發展的預見性,增進校企教育教學共同體的認識。
六、運用法治思維形成產業學院保護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運用法治思維建設產業學院,就是在推進產業學院建設的過程中堅持法治,形成規則意識、程序意識。
(一)建設產業學院要于法有據
建設產業學院應自覺秉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理念和“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識。產業學院的設立和發展應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單行法以及教育行政法規、教育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決不能因領導個人喜好而設產業學院。國家可結合宏觀發展戰略,確立校企合作雙方共同準則、基本要求、總體目標、框架、合作內容等方面的整體要求,使校企合作有政策可依。地方政府應提高政治站位,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有針對性地篩選一批有實力的企業,為產業學院的成立和發展提供便利。學校要圍繞城市戰略定位,提高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重點發展校企合作,創新培養人才的模式[5]。校企雙方則可根據國家與地方的政策制訂并完善相關的制度,包括利益分配、責任承擔和獎懲制度等。總之,建設產業學院要于法有據,不能突破法律,不能破壞法治,要充分發揮法律對產業學院的保障作用。
(二)注重規則
法治思維是一種規則性思維。無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是人們共同遵守的制度,約束性強、規范性明確、導向性鮮明和操作性具體。產業學院之所以能形成校企教育教學共同體,其核心就是校企雙方的共同利益,離開了共同利益,就談不上共同體。這是產業學院存在的基礎。產業學院的建設和發展確實需要校企雙方共擔社會責任,但實際上,只談社會責任實現不了產業學院的發展。若要真正實現發展,就要構建一個彼此都認可的規則,這是最低層面上的規范。以法治思維建設產業學院,需要圍繞規則辦事,而不以學校和企業領導的注意力和判斷力為轉移。任何法律均要從預設規則著手,明確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以及如何來做。要清楚既有法律規則是什么,哪些事情是法律允許做的,哪些事情是法律要求做的,哪些事情是法律禁止做的。如果法律已經對產業學院做出相關規定,那么產業學院的發展要在相應的法律規則下進行;當產業學院發展過程中涉及法律規定時,應當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努力防止“違法不依法”現象的發生。
(三)注重程序
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可實踐的理性。美國學者羅爾斯認為,“公正的法治秩序是正義的內在基本要求,更難能可貴的是將程序正義作為獨立的范疇來加以類型劃分,在純粹正義的場合只要程序要件滿足并被嚴格遵守,那么結果無論如何都是公正的”[6]。法治思維要求重視程序,充分發揮程序的作用。產業學院的數量越來越多,卻缺乏操作規范,體現出產業學院普遍存在法律地位模糊、相關的法律條文忽視程序要件的規定等問題。產業學院的教育主體不是唯一的,利益訴求是多樣的,發展過程中會涉及不同主體的不同利益,必須通過程序設計將相關利益主體納入到產業學院的決策過程中,明確相關工作為什么要做、為什么不做、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是學校去做還是企業去做或者校企雙方共同去做。產業學院發展過程中的任何問題、任何決策都要遵守程序,切實維護程序的嚴肅性,不能違背程序要求,尤其是在人才培養、師生員工利益的問題上,必須強化程序意識,決策前多溝通,該走的程序一步也不能落下,決不能隨心所欲、置程序于不顧。只有嚴格按程序辦事,才能保證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才能把校企雙方及其成員的意志統一起來,通過凝聚共識推動產業學院發展。
參考文獻:
[1]鮑計國.應用型高校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的優勢與困惑[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73-77.
[2]吳瀚飛.努力掌握和善于運用科學思維方式——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思維方式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7-06-08(7).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8.
[4]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7-08(1).
[5]馮菊.淺析習近平教育思想[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6):4-5.
[6]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82-83.
編輯∕陳晶
作者簡介:鄭明懷(1979—),男,湖南邵陽人,廣西科技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2019JGZ129);2020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校市融合深入,校企合作深化:地方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探索與實踐”(2020JGA216);本文系“校企教育教學共同體”系列論文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