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璠

你是否聽過這樣一首“詩”?“第一名是女孩子/乖巧聽話是女孩子/干凈整潔是女孩子/成績倒數是男孩子/不屑做班干部是男孩子/與同伴起肢體沖突是男孩子……”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在不同時期表現出的狀態會帶給父母各種各樣的“驚喜”與“驚嚇”。每對父母都在期待,身邊小小的男孩成為展翅高飛的雄鷹,飛得遠、看得高,擁有美好的人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孩危機”“拯救男生”“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等關于男孩的話題接連成為爆點話題。面對驚濤駭浪的成長,如何幫助我們的男孩安然度過?成人需要為之籌備遠行的行囊——里面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有樂于探索的好奇、有突破自我的勇氣,支持他大步踏向未來。
//? 打破循環? //
幾年前,“男孩危機”話題引發了廣泛討論。這種認為男孩多方面發展弱于女孩的觀點,源于對男孩生理發育特點的研究。科學研究顯示,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較多,使他們天生好動、喜歡冒險;男孩的大腦處理血流的總量較女孩要少,使他們擅長專注于單一任務,開展深度學習……
不可否認,男女之間存在生理差異。知名性別教育專家邁克爾·古里安曾說,男孩大腦的某些功能成熟得相對較晚,比如識別和理解面部表情、社交線索以及精細運動的能力。不過,這些差異是否會使男女表現迥異?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一些成果顯示,男女的差異在胚胎形成時就已決定了,而后天的教養方式決定著這些差異形成的結果是好是壞。適當的方式能讓男孩獲得較好的發展,錯誤的方式很可能會使男孩對某些事情失去興趣,進而鞏固舊有的印象。
對此,叮咚荒野學堂的創辦人吳娟深有體會。上學時,吳娟尤為關注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對女性產生的影響,十多年過去后,成為媽媽的吳娟在與兒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慢慢注意到,男性同樣受制其中:“現在整個環境對男孩太不友好了,社會對男孩的刻板印象會使他們受到傷害?!北热?,很多人認為男孩不應該哭,男孩應該學習數理化……父母給男孩灌輸此類思想的過程,其實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久而久之,這些男孩的情緒認知能力會變弱,長大后更是難以承擔對感知力要求較高的工作,于是更多選擇與機器打交道——此類工作正是需要數理化學科知識,從而走上“刻板”的軌道。
“二胎家庭提供給男孩和女孩相同的教育環境,但家長總是吐槽男孩更淘氣一些?!敝貞c市朝陽中學教師龍潔說。在與家長、男孩的交流中,她發現看似調皮的男孩往往有著不為人知的煩惱。作為人,喜怒哀樂的情緒表達是正常的事情,很多男孩卻不敢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人的學習能力不能一概而論,在“男孩空間感優于女孩”的刻板印象壓制下,一些空間感不太強的男孩會陷入壓力的漩渦,產生自卑感、挫敗感?!翱贪逵∠缶拖褚患硪?,會束縛男孩的發展?!?/p>
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陳羿君指出,刻板印象是從幼兒到成年的發展過程中受群體意識影響潛移默化形成的。個體的刻板印象呈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性別角色到行業選擇都受其影響。打破思維的怪圈,走出循環,關鍵在于父母的養育態度。
//? 找到價值? //
好動、打碎東西、不顧危險,幾乎令所有男孩的父母感到費解:小小的身體內,為何如安裝了“永動機”般不知疲倦?!懊半U”“獵奇”是男孩刻在骨子里的需求,即便是再文靜內向的男孩,這也是一種天性:他們總渴望從對事物的打破重組的過程中發現世界的規律。缺乏冒險精神的男孩,往往習慣于墨守成規,既不善創新,又不喜挑戰。
1982年,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獨生子的大批量出現使家庭對男孩的養育態度變得尤為寬容。作家韓浩月將此現象稱為“取悅男孩”,他解釋道:“現代家庭過于關注孩子的物質,對孩子的精神缺乏了解,也缺乏了解的欲望,更缺乏引領的榜樣。”科技的普及、交通的便捷、通訊的即時、網絡的依賴……使得男孩動手機會變少、接觸自然機會變少、肌肉鍛煉機會變少。而社會對男孩剛性的要求依然在代代延續,面向未來,男孩需要一個過渡空間,以順利從家庭舒適區邁入社會競爭區。
在陳羿君看來,學校是男孩培養規則的場所。規則作為一種有形的束縛,對男孩在社會生存是有利的,比如教會他尊重,懂得集體中的相處之道等。規則需要遵守,但部分學校將管控當作規則,“越界”的規則無異于“枷鎖”,將男孩的快樂禁錮其中。吳娟講述了身邊的故事,男孩們課間在操場上飛紙飛機,班主任和孩子們約法三章,不能在教學樓飛,飛完之后要把垃圾收拾干凈。而后德育主任在全校大會上批評了該班飛紙飛機的現象?!叭绻⒆诱n上收好紙飛機,為什么不允許他課間玩呢?”或許這也是班主任和男孩的疑問。
作為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龍潔非常熟悉男孩在校園生活中的種種迷茫。當男孩的家庭教育與校園規則產生沖突時,他會產生矛盾心理?!八眉扔械乃枷霊獙W校的某些事情時,可能會無法判斷是與非、對與錯,從而產生困惑。”家里可行的事情在學校為什么不行呢?遵章守紀是否意味著不允許創新?男孩就像鐘擺,一會兒朝向“自由做自己”,一會兒朝向“努力做乖孩子”,完全找不到發展的方向。幫助男孩做自己,韓浩月似乎找到了一條可行之路。
“參加兒子的家長會后,我覺得很不愉快,所有的孩子坐得整整齊齊,穿得一模一樣,齊刷刷地鼓掌,沒有一個人說話。”韓浩月的語氣充滿了遺憾。在完全不可違抗的強壓環境中,男孩似乎不再對“竊竊私語”感興趣,喪失了活潑好動的本能。韓浩月覺得這是一件非??膳碌氖拢寒敵扇伺囵B出規規矩矩的男孩,也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他們冒險、創新的能力,他們天性中的果敢與反抗精神被一點點扼殺,如此管教對男孩的成長真的有益嗎?
如果學校的環境無法讓男孩充分釋放“無處安放”的精力,那就帶他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平時,韓浩月會帶兒子參加社會活動。寒暑假到來時,他會自駕帶兒子去全國各地旅行。一次內蒙古之旅中,汽車深陷沙塘,韓浩月便安排兒子找工具“拯救”汽車,令他驚喜的是,兒子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縱然當時天色已晚,天空還飄起了小雨,父子二人沒有退縮,齊心協力完成了汽車救援。“當時年齡不大的他沒有表現出任何恐懼,一直積極地忙前忙后。”韓浩月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