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曹緒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中明確指出,應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江蘇省宿遷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幼兒園從回歸自然環境的生活實踐教育入手,圍繞“回歸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命”的主線,按年齡展開研究。其中,大班“美美的向日葵”是園所生命課程班本化建設、探索與實施的體現。
基于幼兒的發展,確定班本課程目標
首先,確定班本課程的內容。活動主題來源于一次活動。教師帶領幼兒來到種植園時,幼兒發現他們種的向日葵已經破土而出。“老師,這里冒出好幾棵新芽。”“老師,向日葵能長得和小樹一樣高嗎?”“老師,我發現班級花盆里的向日葵也發芽了,但是比這里的小多了。”根據幼兒的討論,教師拋出了問題:“向日葵需要什么才能長得高長得快”“我們有哪些方法來幫助它們”。幼兒對向日葵產生了探究興趣,教師及時抓住他們的好奇心,開展了“我了解的向日葵”調查活動,確立了“美美的向日葵”班本課程。
其次,確立班本課程的目標。活動主題與內容確立后,大班教師開展了課程審議和討論。從主題的意義、認識與能力發展等方面確定了活動的發展目標:一是在觀察中,讓幼兒感知向日葵的外形特征、習性以及與生存環境的關系;二是讓幼兒了解有生命的物體在不斷生長變化,感受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老等自然現象;三是讓幼兒認識到生命脆弱,萌發珍惜和關愛生命的情感。
追隨幼兒的學習,探尋班本課程實施途徑
活動之初,教師的思路是設置相應領域的活動來引導幼兒認識向日葵、感知生命。在課程審議時,大家提出班本課程的開展基于幼兒,應采用行動視角,給幼兒提供工具和機會讓他們去調查、研究。教師讓幼兒走在課程前面,以幼兒的經驗、問題為線索開展主題活動,鼓勵幼兒種植向日葵,引導幼兒觀察、了解、討論,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和探索獲得關于向日葵的知識,感受生命的奇妙。活動圍繞以下三條線索進行:
第一,觀察發現,感受生命的存在。教師引導幼兒以小組的方式記錄向日葵的成長過程,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組織開展“什么是生命”的討論。幼兒對生命的認識比較模糊,認為種子發芽、花兒開放就是生命。對于“沒發芽的種子、被蝸牛咬斷的向日葵小苗,它們的生命是否還存在”的問題,經過討論,幼兒明白了當種子沒發芽、植株遭受蟲害或被人為損壞,它們的生命就會隨之消失。
第二,比較探究,感知生命生長變化。用探究的方式進行科學教育,能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增進他們對事物本質的理解,使他們獲得內化的知識經驗和相關技能。教師讓幼兒深入了解、認識向日葵的外形結構及習性,觀察其不同生長時期的變化。幼兒的發現激發了探索的熱情,他們梳理了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查資料、向花匠爺爺請教等方法滿足學習愿望,獲取相關經驗。教師還讓幼兒將向日葵的生長過程記錄和同伴一起分享,體會有生命的物體會不斷生長變化。
第三,愛護養護,培養關愛生命的情感。教師引導幼兒在與動植物的接觸中認識、理解生命,鼓勵幼兒學習保護自己,掌握應對災難的基本技能。其一,培養幼兒的愛心和同情心。其二,讓幼兒學習掌握簡單的植物養護技巧。其三,在關愛植物的情感體驗中,讓幼兒意識到珍愛生命的重要性。
在活動中,教師對幼兒已有經驗做到實時把握,能基于幼兒的發展思考主題線索,不斷調整活動安排。教師用善于觀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心,陪伴幼兒體會生命的珍貴,感悟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生命相互依存。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幼兒園,本文系2020年度宿遷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微型課題“借助園內自然資源萌發幼兒關愛生命情感的實踐研究”階段成果,課題編號SQWK2020-114)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