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顯示,中國家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平均家庭戶規模縮減,首度跌破“三口之家”的基準線,小型化、流動性、分散化趨勢愈發鮮明。同時,平均背后存在著多樣的家庭形態,一人戶、多人戶交織,城鄉、地域差異依舊廣泛存在。
幾十年來,家庭的構成、格局甚至基本概念都已被改造、更新,家庭的服務需求正在邁向專業和細分領域,其中與兒童教育相關的需求尤為凸顯。給予不同家庭適合的公共服務體系支持,是擺在各級政府、各個學校面前的重大挑戰。日前,2021首屆全球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論壇在深圳舉辦,并就解決家庭教育難題提供了“深圳視角”。當家校社形成協同育人的系統平衡,家庭成員也就有了更多跨越養育磕絆的智慧與勇氣。
發揮政府職能,打造兒童發展生態場
“我國有2億中小學生,加上父母就有五六億人,再加上祖輩,幾乎全民都要接受家庭教育的熏陶。”談及家庭教育的意義,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李芒表示。龐大的基數意味著家庭教育的迫切性,也帶來了相應的矛盾與挑戰。
從社會角度看,教育公平備受關注。社會分工細化導致家庭收入差異加大,教育資源的匱乏將造成貧窮在家庭中的代際傳遞。中國家庭在流動中構建了新的日常,反映在人口統計數據上,是城鎮化率達到63.89%,結構變動使得部分兒童缺乏親情與家庭教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大衛觀察到,大量農村留守兒童進入寄宿制學校,生活和學習環境得以改善,跟家庭卻產生疏遠,把家庭教育的責任全部給了學校,造成了“功能紊亂”;而對于隨遷子女來說,父母因就業生活壓力大和自身所受教育的局限,難以盡責地向其傳授知識和愛、培養其公民意識。
除了起點的機會公平,過程的質量公平和結果的選拔公平同樣引發廣泛討論。焦慮與內卷,裹挾著更多家庭將精力投入學科訓練。在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局長田洪明看來,普遍存在的家長焦慮亟待克服和轉移。“焦慮的邏輯源于父母本身對子女的高期望值,此外,社會節奏加快、對人的素質要求提高,于是父母期待孩子能夠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而沒有依據客觀實際來幫助孩子規劃人生。”高分數的寄望與“好大學”“好工作”的出口相連,卻忽視了兒童品格、綜合素養以及個性稟賦的培養。
怎樣提升家長參與教育的能力?不少參會人士將邁出關鍵一步的職責鎖定于政府層面。今年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看似“私域”的家庭教育上升到國家立法高度。建立家庭教育的制度體系,將不同主體的責任、義務固定下來,推動家庭教育理念現代化,離不開政策強有力的支撐。完善城市公共政策體系、提升兒童家庭教育水平,能夠有力推動實現學有優教。
擔任紅嶺教育集團校長時,田洪明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學生成長支持中心,專注于給有個性化成長需求的學生提供適合的資源,使其特長能夠彰顯。在這個過程中,家庭和學校要形成統一體,幫學生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收獲自信。自信一旦產生,便能夠發生他所描述的“遷移效應”:一名體育能力突出的待優生,會在學校舉辦體育節的那一兩周里過得特別幸福,如果碰到有心的班主任和家長,定期策劃班級體育節,或者將孩子帶到更大的舞臺上展示才華,就能幫孩子燃起上進的火苗,進而投射到其他門類,改變他對學習和生活的態度。
不以分數為評價的唯一標準,是公平的題中之義,決策者有義務引領家長和學校統一步調。福田區選擇用數據說話:把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結果作為數據起點,對家校合作意愿、家長對于學校和教師的期望、良好合作效果滿足標準等進行了調研,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春暉”家長學校,建立“好家風宣講團”,惠及近3萬家庭。田洪明尤為強調“生態場”概念:“解決焦慮需要合力。家庭教育是基礎力量,學校教育是主導力量,社區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第三股力量。三方聯動,對孩子的個性發展予以支持,建構好兒童發展的區域生態場。”針對學校、家庭、培訓機構“三點一線”成了孩子生活常態的現象,福田區嘗試創造跨年齡段社區交往環境,由婦聯、街區和學校共同舉辦親子活動,收效顯著。福田區也先后被評為全國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區、全國家庭教育實驗先進區。
今天孩子的模樣,就是明天國家的模樣。與會專家一致認同,為教育公平的實現創造更多條件,政府要履行兜底職能,為低收入家庭、農民工隨遷子女等創設豐富的社會活動機會和條件。作為深圳最早開發的城區,羅湖區結合區域家庭特點健全體制機制,提供組織保障。
由局長和分管副局長牽頭,羅湖區教育局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統籌、規劃、指導全區家庭教育工作,針對困境家庭群體,從學校及區級兩個層面進行幫扶。從學校來說,首先做好“123”幫扶工作。即為一個孩子、二位家長設立三位幫扶人,包括班主任、德育領導、家委成員。幫扶人對家庭定期、定點進行家訪、了解,必要時聯系區家教指導服務中心、區婦聯等單位聯合干預和幫扶。其次通過班級親子活動改善困境家庭的親子溝通狀況。從區級來說,一是提供專業家庭教育咨詢服務,二是多部門聯動,婦聯、街道、團委和關工委等共同參與關愛活動。一系列組合拳幫助家庭教育獲得質量和內涵的提升,盡力消除可能產生的社會分層和文化區隔,讓教育資源的配置更加科學,讓教育真正面向每一個孩子。
尊重常識,建立家校合作良性機制
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已經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等國家文件中。“10年前,家校合作在教育系統內部還是邊緣話題,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校制度的封閉性有待進一步打破,”基于數十年省域家校合作實驗的經驗,江西師范大學教授吳重涵分析道,“現代學校制度需要其結構更加開放,以釋放更多制度化的改革空間。”
沿著時代因素探究,吳重涵將家校合作定位于“制度化的歷史進程”,其內部存在悖論: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家庭教育的作用顯著增大;同時,家庭教育作為教育制度的作用正在弱化,無論是小升初、初升高,準入門檻是由學校確定的,家庭的作用并不強。天然的沖突,也導致了家校合作的認知誤區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