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筱雯

青島因海而生,因海而興。作為海洋事業發展中的基礎一環,海洋教育對于提升全民海洋意識、儲備未來海洋人才意義重大。在海洋強國戰略指引下,山東省青島市第二實驗小學按照“學科滲透,校本深化,文化提升,實踐助推”的思路,形成了“幸福教育”體系下的“大海洋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海洋素養、海洋意識、海洋觀念,用心打造海洋特色品牌。
加強海洋特色課程架構。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載體。學校圍繞育人目標實施“1+X”幸福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看世界,做自己”為核心理念,站在“整體育人”的高度來架構課程體系;以基礎課程引領學生全面發展、以拓展課程助推學生個性化發展、以探究課程輔助學生多元化發展,注重學生課程體驗,為學生塑造豐盈的心靈。
學校創新實施“藍色的家園——海洋教育篇”地方課程,在幸福教育總課程體系下,開設“神奇的海洋”“港口航運”“藍色藥庫”等海洋項目化課程,用生動的課堂引導學生踴躍參與,形成主動愛護藍色家園的意識。
增加海洋特色課程實施載體。課程實施是實現預期教育結果的手段,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而存在。
用好海洋文化教育資源。一是積極響應區政府開展的“一校一院士,牽手伴成長”活動,邀請院士到校授課,定期組織學生到海水稻項目實地學習,實現多元化、常態化海洋教育。二是邀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來校指導。專家團肯定了學校在海洋教育上做出的努力,為學校工作指明了方向。
讓每一面墻都“說話”。學校以“領略海上絲路精神”為主題,打造“絲路公園”繪本館;將走廊打造成“閱青島·歷史\航運\港口”三大校本課程博物館。學生可以詳細了解青島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由小漁村到港口城市的變遷歷程,了解帆船的歷史,了解民用船、軍用船、自動化碼頭的發展。
圍繞海洋推進學科整合。學校豐富課程形式、優化課程內容,推進各學科與海洋教育的深度融合,語文課中落實海洋主題閱讀、美術課上指導學生制作“海底世界”。學校還精心打造了航海模型精品社團,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歷久彌新的航海精神,提升品位。
積極開展海洋探究實踐活動。學校利用節假日和雙休日,帶領學生走進青山漁村,學生零距離接觸大海、漁民,實地探究、了解海洋生活和海洋文化。走進海軍博物館,打卡青島海邊景點,讓學生把感受生活、探究學習和創新實踐結合起來。學生在親身調查、訪問、聆聽中感悟愛校愛家的真情,形成校內、校外聯合育人機制。
以“小課題”形式推進海洋教學活動。圍繞海洋教育教學,學校加大研究力度,重視研究過程和成果的應用價值,探索海洋教育有效實施的策略。五名學生共同完成的“探秘海藻世界”獲市區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獎。多名教師在小課題研究、優質課、公開課等比賽中均有突出表現。學校依托校本課程及實踐活動,提高了教師課堂教學、課程硏發、課程評價等綜合能力。
創新海洋特色課程綜合評價。課程評價是對課程實施過程和成效作出反饋的重要指標。學校借小小的郵票,健全課程評價機制,形成功能完善、富有特色的“潛郵”海洋教育資源。海洋課程結合“郵”彩評價課程的“長大集郵冊”,引領學生“郵說”海洋。以郵票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知識、探究奧秘的欲望;在研究郵票的過程中豐富海洋知識,提升思想道德及文化素養,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今后,學校將聚焦加快建設全國海洋教育示范城特色市的目標,著力打造內涵豐富、育人價值強的海洋教育校本課程;努力建設專兼結合、專業水平高的海洋教育師資隊伍;持續培育特色鮮明、發揮標桿作用的海洋教育校園文化,發揮典型引領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