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麗 何少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育評價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其中“以教師行為為核心的班級教育活動是體現托幼機構教育質量的核心因素”。而評價班級教育活動的手段之一就是聽評課活動。聽評課是一項重要的常規教學活動,也是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之一。
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馬駒橋中心幼兒園教師隊伍中新教師比重較大,是園內承擔教育教學任務的主要力量。由于工作時間短,經驗缺乏,新教師在教育教學能力上存在不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園所通過調查,了解到當前新教師在聽評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對幼兒的發展目標不熟悉,對各個領域的核心經驗把握不準確,缺少扎實的理論基礎;角色定位不準確,作為執教者會無條件地接受別人給予的一切建議,作為評課者主要是聽別人怎么說、自己只是附和;更多把聽評課看作“錯誤糾正大會”,評課現場氣氛緊張;評課前沒有確定好點評的重點,導致評課環節無重點。
為了更加直觀且使新教師樂于參與、樂于接受,并在實踐中獲得收獲,園所開展“新教師小組式聽評課研究”活動,旨在通過建立以新教師為群體的協同發展小組,通過聽評課的研究活動,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與指導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策略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科學認知
根據存在問題,園所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學習計劃,加強新教師對于聽評課的科學認識。以理論學習、教研討論的形式,了解“什么是聽評課”“聽評課的價值”“聽評課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進行聽評課”。通過系列的學習、討論、分析,新教師意識到聽評課對于專業成長的重要性,對聽評課有了更加科學的認知,主要體現在:聽評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把聽評課看作是一次教研活動,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學習者、研究者、合作者;聽課前應有準備,聽課時有重點,評課時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聽評課的最終落腳點在于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將學習到的優秀經驗應用于實際教學工作中;聽評課,是教師不斷審視教育行為、分享教育智慧、提高專業素養的途徑。
◎策略二:設計小組式聽課記錄表,明確聽課重點,規范聽課記錄
由于新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在聽課過程中無法兼顧查看教案、觀察幼兒、觀看活動等,經新教師小組教研討論后得出,成立“新教師聽評課”微信群。在開展聽評課之前,負責執教的教師在前一天將教學活動設計發送到群內,聽課教師提前查看教案,明確活動內容及聽課重點。同時,園所設計了便于新教師操作的《幼兒園新教師小組式聽評課記錄表》,以改變新教師無目的、無準備、無指導的聽課方式。
記錄表從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活動過程、師幼互動四個維度出發。新教師在聽課前,通過查看教學計劃,將自己對于四個維度的困惑及想要重點關注的內容,提前記錄下來。新教師在聽課時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活動進行分析和思考,有利于提高聽評課的記錄效果,推動新教師重點觀察、深入研究。同時,在表中還有對評課環節的記錄以及自身反思,更好地將“聽”“評”過程整合起來。
新教師在聽課記錄時普遍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一字不差地記錄執教教師的話,將出現的教具用語言進行描述等。通篇聽課記錄都是用文字來表示,占用了“聽”“看”的時間,也容易錯過很多內容。針對這一現象,利用教研的時間,我們帶領新教師開展聽課記錄方式的研討活動。通過使用特殊符號、圖形等記錄方式,能夠簡化文本記錄,縮短記錄時間,提高“聽課”效果。
“小組式聽評課記錄表”使新教師聽課有目的,聽課記錄更完整,分析、思考更深入,有利于建立小組協作共同體,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使得教師們相互借鑒,共同成長。
◎策略三:優化評課模式,提高聽評課效果
針對新教師對于聽評課的緊張、恐懼心理,在集體教研時,通過現場模擬,還原評課現場,找到問題癥結。新教師通過角色扮演,表現在評課過程中的執教者、評課者、領導者三種人物的語言及行為等,分析出執教者的心態多為緊張、擔憂,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等待接受批評指正;評課者的情緒也并沒有好于執教者,擔心自己的發言會“得罪人”,或者就保持“人云亦云”的狀態;而領導者的角色通常起到導向作用,領導者若是給予肯定,那么本次評課基本都是在發現優點,領導者若是提出質疑,那么各種問題也會“紛至沓來”。
通過了解新教師的心理狀態,分析背后原因,在不斷地磨合、實踐中,總結出較為適宜且能夠提高評課效果的評課模式。
營造溫馨和諧的評課氛圍。為改變以往評課者集中坐在教室的后面、執教者一人站在前面這樣的“對立”局面,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活動組織者準備小椅子,評課者與執教者自然圍坐成一圈。大家形成一個整體,消除了戒備、對立的心態,使評課的氛圍更加溫馨和諧。
建立以教師為主體的評課順序。在評課環節,先由執教者進行自我分析,給執教者表達的機會,再由評課者進行評課。在評課時,對執教者的活動優點、亮點給予肯定,再提出疑惑或不足,雙方展開討論,把評課的過程看作教研的過程,而不是單向的輸出和接受。保教干部或領導者,最后的發言,既可以是針對活動本身的,也可以是對新教師在評課過程中發言的點評,幫助新教師進一步梳理經驗、提升理念。
引入現代交流技術進行評課。由于園內新教師人數較多,如果每一次聽評課活動均全員參與,會占用較多時間,不利于班內活動的正常開展。可以每兩個月或每學期組織一次大型的聽評課活動,其他的聽評課,可以采取教師回看錄像的方式。這樣既為執教者保留了影像資料,便于查找自身不足、發現問題,也便于評課者針對某一問題反復查看、開展研討。另外,評課環節也可以通過微信群進行。我們采取新教師輪流承擔評課任務的方式。每節活動由兩位教師作為主要評課者,其他教師在活動后將自己的意見發送到“新教師聽評課”微信群中。這樣既節省了部分時間,又提高了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
◎策略四:同課異構,老課新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聽評課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回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方面,不能使“聽課”或“評課”流于形式。開展“同課異構”“老課新上”,是檢驗新教師在聽評課中是否有收獲、教學能力是否有提高的有效途徑。在新教師協同發展小組中,大家在聽評課后,同年齡組的教師根據評課中的建議,實施教學活動的調整,在下一次活動中進行展示。
通過這種形式,大家共磨一節課,在不斷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深入地分析活動的目的、環節的設計、幼兒的關注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自己在教學活動組織中的經驗,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新教師作為幼兒園未來建設的新生力量,其專業能力的提升影響著幼兒園保教工作的質量。以小組式聽評課為途徑,增進新教師間的溝通交流,促進新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幼兒園培養新教師的有效方式。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馬駒橋中心幼兒園)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