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俊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一直以來,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孫家疃第一幼兒園努力探索園本課程的實施途徑,利用社區資源充分挖掘開放式教育的內涵和價值,將活動與課程有效結合、活動資源有效共享作為思考的重點。尋找活動與課程的結合點,實現課程與親子活動、社區活動的統整以及與教學活動的融合,讓幼兒真正走出園外,在社區環境中獲得全面且富有個性地發展。
首先,有效利用社區資源,開發“小不點的社區大課堂”課程,建構開放式教育的課程體系。在進行開放式教育的研究中,我們開發了一套適合小、中、大年齡段的“小不點的社區大課堂”園本課程。在課程實施中,教師關注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幼兒在開放的教育環境中自由、自主地探索,和同伴互動,感受社區環境的豐富性。
其次,社區開放式教育助力教師專業成長,提高了教師的教科研水平。社區活動開始前一周,教研組成員展開交流、研討,選擇活動內容并制定方案。教師重活動過程、抓落實,活動后采用多種方式對幼兒進行評價、撰寫學習故事隨筆,并將個人研究內容、心得隨時記錄在教研手冊中。在日常的研究過程中,教師的問題意識、反思意識、教科研能力不斷提高。
再次,社區開放式教育搭建了家園聯系平臺,促進了家園溝通。 社區活動開始前,教師會將活動內容和幼兒需要的經驗準備發到掌通家園App。家長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準備,并與教師及時溝通,積極報名參加。社區活動結束后,家長們對孩子們的活動進行評價,并將孩子的成長變化記錄下來。教師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家長的反饋,進一步了解家長的心聲,從而完善工作。
一開始,教師與家長在溝通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家長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不高、對班級工作被動應付。如何才能更好地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集體活動中?帶著思考,教師們經過反復討論,分析出現象背后的原因——家長對活動本身不了解,也不清楚任務應該達到的標準,于是從多方面進行改進。教師通過掌通家園發布活動方案,同時將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孩子在幼兒園的點滴進步和生活動態及時發布在微信群里,讓家長對幼兒園的活動有更加全面的認識,激發家長參與的愿望。
幼兒園規范家委會制度,定期召開家委會會議,把家委會代表請過來,用家長帶動家長的方式,引領大家為幼兒園獻計獻策。通過教師的溝通、展示、教授,家長對幼兒園的支持度明顯提升。
最后,社區開放式教育課程促進了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社區開放式教育促進了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與幼兒園室內活動相比,孩子們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更高。活動中幼兒愿意與他人交談、主動跟工作人員打招呼。活動后,教師請幼兒分享活動的收獲。很多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將有趣的事情和發現講給教師和小朋友聽,不僅鍛煉了大膽表現自我的能力,還提高了自信心、促進了社會性發展。
社區開放式教育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我們將學習品質列入每月社區活動的培養目標中,諸如堅持、耐心、專注、認真、動腦思考、解決問題等,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地體驗感受、思考創造,培養其良好的學習品質。
在超市購物活動中,幼兒們大方地與服務阿姨進行稱重、結賬方面的溝通,使用文明用語“您好”“請”“謝謝”“再見”;在欣賞油畫作品活動中,幼兒們能夠安靜地進入畫室,與畫者一同感受作品的意境……這些活動使幼兒們在不知不覺間體驗到了分享、交往的快樂。
幼兒園重視社區資源,將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教育資源納入教育系統,有計劃、有組織地構建家園社區聯動的教育網絡,擴大幼兒、教師及家長的學習空間,實現教育合力,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家庭、社區不再只是被動地配合幼兒園的活動,他們參與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并與幼兒園努力構建“學習共同體”,真正體現課程的開放性和創新性。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孫家疃第一幼兒園)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