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麗

群文閱讀教學,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圍繞同一議題,對多個文本進行閱讀、比較、分析、綜合,實現文字、文化和文學層面的整體性閱讀,發展積累與篩選、理解與關聯、內化與傳承、應用與創新等關鍵能力的關聯式教學模式。
相對于傳統閱讀教學單篇精讀、逐篇推進的方式,群文閱讀教學可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擴大學生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使閱讀由讀懂“一篇”走向讀通“一類”。同時,這種教學模式還可以在便于理解、樂于接受的教學環境中,逐漸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如今,群文閱讀教學在全國各地開展得如火如荼,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筆者在群文閱讀教學上摸索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從學生入手,培養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師可根據本班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在教室開辟讀書角、訂閱書刊、組織捐贈書籍等,營造讀書氛圍,在此基礎上開展讀書交流活動,通過介紹讀書方法、展示讀書筆記等,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將群文閱讀與中國傳統節日相結合,如在清明、寒食、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組織群文閱讀專題活動,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各種節日習俗。另外,教師還可以將群文閱讀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在寒暑假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撰寫讀后感,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比如,讓學生綜合閱讀莎士比亞的多部戲劇作品,找出作品之間的共同點,并寫下自己的感悟。
著眼于課堂,選好議題,積極點撥引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何選擇群文閱讀的議題?筆者的觀點是,必須結合教材,或圍繞課內閱讀的主題,或圍繞課內閱讀的寫作手法,或圍繞課內閱讀的語言特色。比如,講授《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時,就可以選擇幾篇與其主題相同的文章——《我與地壇》《地震中的父與子》《瘋娘》,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父愛、母愛的無私與深沉。另外,閱讀這幾篇文章,還可以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父愛與母愛的差異: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母愛更感性;父親代表思想世界,父愛更理性。
在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意識到自己的引導作用,巧設疑問,使學生對閱讀文本產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聯想、拓展思維。除此之外,還要學會觀察學生的狀態,當發現學生理解困難時,教師要及時點撥。比如,在對《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進行群文教學時,教師可以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這兩篇文章都是寫愛情,但一個發生在東方,一個發生在西方,內容情節不同,結局不同,思想觀念也不同,造成這些的原因是什么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文章,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對比研究。
利用集體的力量,加強研究學習,推動群文閱讀教學科學有效開展。
加強群文閱讀指導課集體備課研究,適時開展群文閱讀指導課觀摩活動。針對同一議題,同年級每個語文教師都可以寫出自己的教學構想,然后在備課組里分享,取長補短。各學校可以根據實施情況,定期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效果研討及群文閱讀課觀摩活動,認真評課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推動群文閱讀教學科學有效開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滎經中學)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