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逸男 李淑玲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北京 100089)
職業生涯規劃是我國大學生必修的通識課,但由于該課程并未在中學普及,很多新入學的大學生在職涯規劃方面的基礎參差不齊,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前,對學生的職涯規劃知識和職涯決策態度進行調查和評估,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現下狀況和普遍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有側重點的對課程形式進行調整,促進教學安排和設計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和系統性。本文采用職業成熟度這一指標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的大一新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現狀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教學策略的探索,力求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質量。
自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探索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不斷發展更新。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為主題詞在CNKI知網進行精確搜索,相關碩博士論文共6篇、期刊論文共264篇。這其中,有從思政教育角度作為切入點的課程體系探索,深挖思政教育元素、進行校本教材開發、打造個性化指導工作室是實現思政與職涯教育體系相融合的有效途徑,同時還提出將“五育”融合理念貫穿在職涯課程中,將智育、德育和勞育充分結合,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在課程設計上增加社會實踐機會,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這些都為本文教學策略的構思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此外,還有一些教學策略的分析探索,針對目前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師資隊伍、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三個方面提出實踐性策略,總結歸納了三種教學模式:高階性啟發式教學、創新性參與式教學、挑戰度任務型教學,并詳細論述了三種模式的實踐方法。這些對本文的教學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我們分別在2019年9月及2020年9月向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的大一新生發放了《職業成熟度調查量表》,共400份。其中2020年的量表做了最新修改,命題更精準,涵蓋了職涯規劃知識和職涯決策態度所包含的各項內容,量表采取李克特五級量表,整體有效回收率為85.5%。兩年的問卷反饋統計呈現出較為一致的趨勢和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量表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沒有在中學接受過專門的職業生涯教育,但65%以上的學生認為對自身的職業興趣和能力了解程度較高,詳見下圖:

進一步分析這組數據背后的情況是,一方面學生已經有職涯職業的概念,從選專業的時候開始關注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等職涯知識,所以自己認為很了解自己;另一方面,由于未接受過系統的職業生涯教育,學生自我認知能力有限,自我探索方法欠缺,尚無法準確辨別自己界定的興趣、能力等特質是否適用于職業世界,是否為職業自我認知的范疇。
統計顯示超過65%的學生不太清楚自己的適配職業,超過87%的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職業規劃。經過與學生的一對一訪談和咨詢輔導,了解到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學生不了解自己或不了解職業,欠缺職涯自我知識和職業世界知識;由于沒有整合自身和職業的匹配程度,缺乏決策能力和方法,對于決策結果的信念感和認可度不夠,導致對職業決策有猶豫和矛盾的心理。
統計顯示42%的學生對職業不能成就夢想表示擔憂;66%的學生認為可能無法從事理想的職業。看似消極悲觀的想法背后折射出來的是大學生們對職業世界知識的不了解,特別是不了解職業的職責內容、待遇條件、發展前景等,也不清楚職業的能力要求、雇傭狀況等具體社會崗位信息,由此對夢想實現表示擔憂,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超過59%的學生會選擇能掙錢又舒服的工作,22%的學生會選擇別人羨慕的工作,45%的學生會選擇有聲望的工作。這些數據反映的是大學生職業選擇時功利性較強,在沒有深入了解自身和社會現狀的情況下,順應本能期望得到一份更利于自身而非貢獻社會的工作。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重視職業生涯的規劃,只有2%的學生在面對職業問題時選擇順其自然,由此可見學生的職涯決策態度多數具有主動性。還有73%的學生表示會說服父母從事自己的興趣職業,即學生更傾向于遵從自我想法,職涯決策意識具有較強獨立性。作為信息時代背景下成長的一代,00后的自我意識遠遠要高于歷史上其他階段的年輕人。這種人對自由自主向往的本能的全然釋放,需要教育工作者給予高度重視。
綜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普通本科院校大一新生的職涯自我知識和職業世界知識較為欠缺,職涯決策態度有較強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功利性。學生職業規劃的意識較強,但缺乏職業規劃的方法和職業決策的能力,需要系統開展自我探索、職業探索和職業決策。
根據《職業成熟度量表》的分析,教學團隊有針對性地調整內容比例,針對學生薄弱環節側重設計,提高學生的職業成熟度,幫助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更貼近實際需要。以下為新的教學探索和課程設計:
(1)課程安排上增加職涯規劃知識的課時比重。由于學生的職業決策態度主動性較高,這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順利開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第一課時可以適當減少對課程興趣的喚醒,著重放在職涯規劃知識的講授上。可以將職涯自我知識的部分從原來的兩個課時增加至四個課時,兩個課時進行職業興趣、性格的自我認知和探索,兩個課時進行職業能力和價值觀的探索。職業世界知識也可以適當增加1-2課時,以便更加全面地開展職業世界探索。
(2)課程內容上厘清職涯體系中自我認知(即職業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的概念和具體范疇。《職業成熟度量表》的結果顯示,學生們普遍認為了解自我興趣、性格和能力,但存在自我認知不準或對職業知識了解不到位的情況,因此在課堂中厘清知識概念,區分職業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與生活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的差異,從而引導學生重新探索自我,找準職涯定位。
大一新生的職涯決策態度較為功利,超過一半的學生會首先考慮工作的薪酬待遇和舒適度,而不是把自我興趣愛好或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對大一新生來說,結束了以高考為統一目標的高中時代,初入大學后接觸到眾多前所未有的選擇和機會,這時思維觀念和價值取向會受到形形色色社會力量的影響,形成千差萬別的類型。再加上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持,很容易產生價值觀的偏差。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一門通識基礎課,在講授職涯規劃實務知識的基礎上,也承擔著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任務。
“五育”理念即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在職涯規劃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將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將體育和勞育放在基礎位置,將智育發展和美育放在第二階位置,堅持“五育融合”,根據學校的大體系構建課程引導的指向。五育中,特別加強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特色——“勞動教育”的深度落地,同時結合課程思政和勞動實踐,強化學生的就業觀教育。方式方法上則通過從整體和個體兩方面入手,以班級大課堂為基礎,以一對一的個人小課堂為輔助,形成點面結合。
(1)在班級課堂上開展團體活動,使用職涯工具引導學生在游戲和展示中感悟和理解五育理念,如:組織學生開展“價值拍賣”活動,讓學生為自己看重的價值因子賦值并進行拍賣,在拍賣的過程中了解身邊同學們普遍的價值觀念,從而引發每位學生對自身價值觀的思考與感悟,達到德育的教學效果;特別推出“身邊的勞模榜樣”作為先進勞動者示范,讓學生切實感受勞動的價值與幸福。
(2)針對一些有特殊情況或特別需求的同學,在正式課程之外開啟第二課堂,采取一對一咨詢輔導的方式,有針對性地與學生探討,引出學生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引領學生探索,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將“五育”教育理念貫穿在近距離的深度交談中。如:在與學生進行職業道路探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實習實踐進一步增強對職業的認知,鼓勵學生走上工作崗位親身勞動,在勞動的過程中認知自我的職業興趣和從業能力,感悟自我的理想信念。探索職業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實踐能力和勞動素養,達到勞育的教學效果。